男子打疫苗兩日後血小板減少須留院

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消息,衛生局昨日接獲1例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通報。患者為29歲男性,本澳居民,於6月18日開始陸續出現唇部、上下肢散在瘀點,22日上午前往海傍衛生中心就醫,並轉介至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經檢查後發現血小板減少,診斷為血小板減少症,現收入院作進一步診治,情況穩定。由於患者曾於16日上午在衛生中心接種了第一劑國藥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有關個案將交由“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作分析討論。應變協調中心表示,血小板(Platelets)是一種幫助血液凝結的細胞,而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數量不足的疾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最常見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此外,遺傳、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毒感染、接觸有毒化學物品、自身免疫反應及脾臟腫大或功能亢進的因素,都有機會造成此疾病。應變協調中心重申,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接種後不良事件,分別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種疫苗後的紅腫熱痛、過敏反應等)、焦慮等心理因素反應引起(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後剛巧出現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會發生)、疫苗生產或使用程序錯誤,如疫苗製作、運輸、儲存過程或接種過程失誤(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不確定性或需經過專家分析尋找原因的個案。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zl/134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