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什么?它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成分。它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血小板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是我们血常规检查中三大重要指标之一。 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胶原性疾患,脾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骨髓转移引起骨髓纤维化时可继发血小板减少,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凡体内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等血小板也往往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 采血导致标本凝集 采血不顺、混匀不完全、标本太多等,都可能导致的标本凝集,使得血小板计数错误,甚至仪器报警。 解决对策:重新采血一般能解决 标本放置时间 采集标本后,如果立即测定(<5min),由于可逆聚集的血小板还没有解聚,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解决对策:将标本放置10-15min后检测一般能解决。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EDTA-PTCP) EDTA依赖凝集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P)发生率一般为0.%~0.20%,在EDTA依赖凝集时,出现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或血小板卫星现象,致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不能确认血小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偏低。 解决对策: 1、更换抗凝剂:用枸橼酸钠抗凝(凝血象)或肝素抗凝重新采血检测; 2、毛细血管采集末梢血,用预稀释模式检测; 3、显微镜计数:采集未抗凝的末梢血20μl,加入到μl草酸铵稀释液中,混匀充入计数池,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及正中五个小方格血小板数量; 冷凝集 冷凝集:是指由自身抗体引起的,红细胞在冷环境中的凝集成团的现象,采血管壁可见细沙样凝集颗粒。冷凝集反应一般出现在31℃以下,在0~4℃时最强,红细胞凝集最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抗原抗体复合物逐渐解离,凝块消失。 解决对策: 1、将标本立即放在37℃水浴中,约半小时后,立即机测定; 2、毛细血管采集末梢血,用预稀释模式检测; 3、显微镜计数:采集未抗凝的末梢血20μl,加入到μl草酸铵稀释液中,放在37℃水浴中30min,混匀充入计数池,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及正中五个小方格血小板数量(可预先将计数板放37℃水浴中加温)。 大血小板 一般情况下,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的血小板数量和体积有明显的界限,在2-30fl之间。当血小板30fl时,细胞计数仪会把这种大血小板作为小红细胞计数,从而造成血小板检测数值降低。 解决对策: 1、荧光染色法:如果仪器带有荧光染色法(能做网织红计数的分析仪一般都能做),可采用荧光法特异性的测定血小板; 2、显微镜计数:采集未抗凝的末梢血20μl,加入到μl草酸铵稀释液中,混匀充入计数池,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及正中五个小方格血小板数量; 非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不足 1、疾病导致的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等疾病使血小板生成不足。 2、某些毒物或药物导致的血小板生成障碍。如苯、二甲苯、环磷酰胺等有害物质的作用,导致骨髓内巨核细胞的增殖或生长成熟发生障碍,引起血小板生成不足和数量减少。 血小板破坏增多 (1)疾病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 (2)某些药物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如磺胺、氯霉素、安基比林等作用时,通过人体免疫机制,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数量减少。 血细胞消耗过多 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等。 参考文献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策》基层检验网(-06-19) END扫码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zl/134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