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何丽娜蒋升通讯员陈岩明于伟我们常说缺啥补啥,但针对某些疾病,光靠外部进补,可能效果不佳。29岁的孕妈妈小静(化名)就因此愁得睡不着: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的她在常年规范治疗中,病情稳定。可偶然间,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一家人别提多开心了。由于怕药物影响腹中宝宝,小静便不再找医生,自行停止一切用药,想通过输血小板维持现状,等生育后再继续治疗。可随着孕周不断增大,行动不便的小静开始出现头晕、乏力、皮下瘀斑出血点等症状。医院血液科就诊时,小静的血小板已处于较低值,再拖下去,对小静及孩子非常不利,生产时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情况严重两人都保不住。 “可孩子已6个月了!”感受过胎动的小静不愿放弃,但咬牙坚持并非长久之计,怎样才能兼顾鱼和熊掌?好在经医院血液科专家为其定制既对胎儿没影响又能保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孕期密切观察,不断进行药物调整,通过中药调气血、改善免疫功能、提升血小板的同时对各个阶段可能遭遇的危机做出全面应急预案,最终小静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母子平安。血小板减少症的妈妈要生娃这种治疗方式助其母子平安血液被誉为“母亲河”,为全身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血小板又称“抗洪战士”,日常工作是在人体遇到外伤或血管受损时,游走到受损部位发挥止血功效。正常人的血小板值一般在10~12万每毫升,太多太少都不行:计数升高会加速血液凝固,各种各样的血栓便蜂拥而至;若持续走低,则是血小板减少症,少于5万每毫升,一个小擦伤便会血流不止;低于3万每毫升,会产生自发性出血,明明啥也没干,皮肤黏膜却红红火火;若低于1万每毫升,则会可能出现致命的脑出血、内脏出血等。近年来,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每10万人中,就有5~10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浑身无力,失眠焦虑,患者因害怕出血而束手束脚,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医院血液科专家周郁鸿教授在门诊中/医院供图“小静来就诊时,其血小板在每毫升3万左右,人已虚弱到走不动道,却仍抗拒药物治疗。”医院血液科专家周郁鸿教授被患者亲切地叫做“保胎专家”,她非常理解小静的心思,觉得某些药物不单会带来副作用,还可能透过胎盘,让孩子经历苦难。可长期输血是治标不治本,不仅会让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引发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传染某些血液传播疾病。为此,周郁鸿教授为小静选用对胎儿没有影响的西药,并联合中药“双管齐下”,将血小板控制在安全水平。“血小板减少症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优势病种,中药在其中能起到改善疲劳,减少出血,减毒增效的作用,而随着免疫功能的纠正,许多病人能回归正常生活。”在周郁鸿教授团队的全程守护下,小静如愿当了妈妈。像小静这样的患者在生活中并不少,医院至今已让很多血液病患者成功实现有娃的梦想。别到最后才尝试中医药他们还想做得更多“中医药并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们不希望患者到走投无路时才来碰运气,其实在不少血液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早进行中医药干预对病情有着极大帮助。”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医院血液科科主任叶宝东主任医师对此感触很深。创科于年的医院血液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进行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显著,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基地,国家区域中医血液病诊疗中心。“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我们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叶宝东教授告诉潮新闻记者,该病在发病机制上已有较为清晰的逻辑链,是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医院血液科科主任叶宝东主任医师在门诊中/医院供图随着药物的不断更新迭代,患者生活确实得到改变,但有些药物存在“半衰期”,即刚开始效果不错,等药效褪去或反复使用后,患者的血小板又会直线下降,外加相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对持续性或慢性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而言,并不友好。“我们希望通过中药的免疫双向调节,让患者血小板保持在安全范围,并逐步尝试减药或停药,以减轻药物副作用及经济压力。”此外还要提到的,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称为“髓枯劳”,病因当下尚不明确,由于缺乏特异性指标,极易误诊。叶宝东教授说,中医在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利用中医辅助诊断新系统结合现代科技新技术,如基因、蛋白、代谢学组等开展研究,通过关键节点的中医病机辨证和探索症后演变规律,从而摸索出整个病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利用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体系,防患于未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yy/169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