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ITP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无明确诱因、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ITP以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但临床表现变化大,以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内脏出血,甚至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非出血症状常有乏力、焦虑等表现[1]。由此可见,ITP不仅影响患者的躯体健康,还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危害。此外,由于ITP患者易出血,不能进行有大出血风险的活动,日常生活中也需注意避免外伤和出血的发生,所以ITP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造成很大影响。 国外报道的成人ITP年发病率约为2-10/10万,儿童ITP年发病率约为4-5/10万[2-3]。其中1-5岁为儿童高发期,5岁男性高发。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儿童ITP与成人ITP不尽相同,儿童发病常与感染相关且多为急性、自限性,通常可在发病3个月内自发缓解,但仍有约30%-40%的ITP患儿发展为持续性或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CITP)[4]。 目前ITP的诊断仍然基于临床排除法,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除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体检外,其余诊断要点包括: 1、至少连续2次血常规检查提示血小板计数减少,外周血涂片镜检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ITP患者骨髓细胞学特点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恶性血液病等。 5、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2)血清TPO水平测定[5]。针对ITP的治疗主要有观察随访、紧急治疗、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三线治疗等手段,一线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二线治疗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利妥昔单抗、脾切除术等[1]。 为推进ITP的规范化诊疗与患者管理,提升国内ITP诊治水平,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面向全国多中心启动了ITP患者管理平台——ITPBase,平台建设得到了包括首都医科医院吴润晖教授在内的全国多位ITP诊疗专家的倾力支持,自年11月启动至今,已有余名患者在该平台享受到健康管理等服务。 “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 与患者管理平台建设 国内外的ITP指南和共识均指出,ITP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同时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兼顾患者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