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良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免疫紊乱所致的独立性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计数<×L为ITP的诊断阈值)。根据国际ITP工作组(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IWG)最新指南,统一将ITP命名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更准确表述其发病机制及出血症状。尽管该国际指南已将本病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关于儿童ITP的特点,涉及药物治疗及观察、治疗相关出血症状与血小板减少及其住院与门诊诊治方式等问题,不同国家对儿童ITP的管理方式各异。结合国际标准与中国特点,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相关专家制定《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作为规范儿童ITP诊治的国内指南。本文就《建议》所涉及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补充。

1 关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

根据国际儿童ITP研究组(IntercontinentalChildhoodITPStudy,ICIS)的报道,儿童ITP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7岁。男、女性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小于10岁个体,则男孩发病率更高。Similarly等及Zelle等发现,慢性ITP的发生受年龄影响,青春期个体发生持续性及慢性ITP的更多。虽然早期研究表明,新发儿童ITP无论是否接受药物治疗均较少出现严重出血,但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ITP所致出血与患儿年龄相关。除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外,《建议》中未明确界定诊断儿童ITP的最大年龄以区别于成年人,现有的相关儿童ITP研究多选择16~18岁以下个体为研究对象,而且无该病与年龄相关的差异性研究报道。因此,对于青春期ITP患者一般仍然应该按照儿童ITP的诊治方案进行处理。

约60%ITP儿童发病前有感染史,病毒感染多见。与ITP发病相关的病毒包括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风疹病毒(RubellaRubivirus,R),巨细胞病毒(cytonegalovirus,C),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H)Ⅰ、Ⅱ型,即TOPCH感染(尤其R及C)与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肝炎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多见。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可能为慢性ITP致病因素之一。可诱发ITP的相关疫苗现较明确的有麻疹-风疹-腮腺炎混合疫苗(MMR),导致的ITP发病率仅为1/00~3/00。除MMR外,大部分针对儿童的疫苗诱发ITP的风险很小,部分疫苗(甲肝、水痘及白百破疫苗)是否可能增加年长儿ITP发病率,仍需更进一步证实。疫苗相关性ITP的发生可能与某些基因重排有关,预后大多良好,发展至慢性ITP罕见。

对于儿童ITP迄今尚无特定的诊断流程,临床通常根据个体特点或临床经验及患者既往史,采取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措施。《建议》指出,儿童ITP诊断是一个排除性诊断过程,无“金标准”,且对疾病评估贯穿整个诊治过程。对于ITP导致的慢性或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需更深入排除性筛查。尽管多数儿童ITP缺乏出血临床表现,但动态观察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对于很多临床表现隐匿的出血诊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有急性出血表现的同时,需警惕非意外伤害及脑膜炎链球菌感染可能,对于此类患儿及怀疑遗传性出血者,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测。目前缺乏准确证据判定是否需要对ITP患儿进行骨髓穿刺,《建议》指出,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其他造血系统疾病,对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均不典型的ITP、难治性ITP、脾切除术前和糖皮质激素使用前均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可反复多次骨髓穿刺检查或行骨髓活检。对于抗血小板相关抗体、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及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检测,或通过自动化分析仪获得血小板参数等,对疑诊儿童和青少年ITP患者仍为非常规检查。除了新发ITP,对于慢性ITP需结合病情发展,判定是否再次进行相关检查。

2 关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

《建议》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将ITP分为3型:新诊断ITP(病程≤3个月)、持续性ITP(病程为3~12个月)及慢性ITP(病程>12个月)。儿童ITP大多预后良好,且有自发性缓解趋势,75%~82%急性ITP患儿6个月内可获得缓解,持续6个月以上的ITP中,超过1/4在接下来的6个月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多数最终可实现痊愈。慢性ITP一般也是良性的(多数血小板计数稳定于20×/L以上),并具有较高自然恢复率。目前尚无法在初诊ITP时,即判断其是否最终发展为慢性ITP,从而对其进行防范,亦尚缺乏对初始ITP患儿药物治疗是否影响疾病慢性化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文献报道,幼儿ITP常急性发作但能很快转归,而年长儿及青少年与成年人ITP发展为慢性的风险程度相当。其他疾病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也易导致ITP的慢性病程。

3 关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

3.1 对出血程度的评估

新诊断的ITP儿童中,多数缺乏出血表现或仅表现轻微。急性发作的广泛皮肤淤斑和紫癜为儿童ITP典型的临床表现。根据ICIS报道,出现严重出血并且血小板计数<20×/L者仅占儿童ITP的3%。而仅轻微或无出血表现的ITP患儿中,在诊断最初的28d内新发严重出血者仅占0.6%,无论其是否接受初始药物治疗。颅内出血仍是导致ITP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可出现在疾病初期,亦可出现于ITP诊断的5年后。极低血小板计数(<10×/L)是儿童ITP发生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且多数发生在接受治疗后。根据血小板计数判定ITP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出血表现与血小板计数不完全相关,而临床出血严重程度,尤其黏膜出血较血小板计数降低更能反映ITP病情的严重性。《建议》中并未推荐对ITP患儿出血程度的分级标准。Page等与Buchanan等报道,用于ITP出血程度评估的方法,均因其无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证据而未证实其可行性。IWG认为,无论处于疾病的任何分期,严重ITP仅在有明显临床出血征象患者中被定义。针对儿童ITP治疗,现更强调对于出血的早期处理,故临床对ITP出血观察和判断极其重要,一旦确诊,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全程、准确及个体化干预,进而降低患儿病死率。

3.2 关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

现代医疗模式更强调对于影响个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评估,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亦同样重要。针对儿童ITP的治疗选择,应在基于临床表现的同时,重视家庭依从性对儿童ITP患儿生活质量及心理的重大影响。国际现通用的2项儿童ITP健康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包括:ITP患者评估问卷(ITP-PAQ)和儿童ITP工具(KIT),针对ITP患儿临床症状、疾病管理、参与社会活动、学校表现和休闲运动等方面进行问卷评估。国外已开展儿童ITP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对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其对ITP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国内迄今暂无相关研究报道,《建议》中也未提及。在今后的研究及临床中,应更重视ITP患儿(尤其是病情持续存在者)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社会心理负担,应将其视为开展治疗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3.3 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线治疗

国内外最新关于儿童ITP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小板计数提高到一个安全范围内,而非纠正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水平。是否对儿童ITP展开治疗,取决于出血表现和血小板计数。ICIS建议,对无出血症状的ITP患儿,无论其血小板计数如何,均无需治疗,除非患者要求治疗。多数成年人ITP指南建议,当患者血小板计数≤30×/L时应对患者展开治疗。对于针对儿童ITP进行治疗的标准,国内外迄今均尚存争议。国外有学者建议对血小板计数<20×/L且有活动性出血表现的ITP患儿,应给予治疗。《建议》也推荐:当血小板计数<20×/L或伴出血症状时,可对患儿采取药物治疗措施。

3.3.1 观察与等待策略 

对于很多新诊断的ITP患儿若其仅存在轻微血小板计数降低且无临床症状者,应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对新诊断儿童ITP开展观察策略,对于病程及发病率无明确影响。《建议》指出,当ITP患儿血小板计数≥20×/L,而且无活动性出血表现时,可先观察随访,不予治疗,对合并感染者,应予以相应对症治疗。当ITP患儿血小板计数≤×/L,但若无出血症状,则需对血小板计数至少测定2次,临床随访2~6个月后,再做出是否治疗的决定。与成年人ITP患者不同,对于儿童慢性ITP且无明显出血症状患儿,继续观察随访是唯一措施,而且多数患儿最终可达自然缓解。但是,在观察期间必须让家长及ITP患儿充分认识,患儿仍存在严重,甚至致命出血风险,应避免让ITP患儿参加具有对抗性的活动,以减少头部外伤可能,但鼓励其继续上学。研究认为,家长对该病患儿实施良好监管和保护措施下的活动是可以进行的。无论接受何种治疗,对血小板减少ITP患儿应避免应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等,应避免感染及适当暂停预防性疫苗接种。

3.3.2 药物治疗 

《建议》指出,儿童原发性ITP一线治疗药物包括:短期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IVIG)及静脉输注抗-D免疫球蛋白(WinRho.仅限为RhD呈阳性且非脾切除ITP患者使用),其均通过干预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从而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现更倾向对ITP患儿早期选择WinRho或IVIG,尽管费用较高,但可避免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对部分不典型急性白血病的漏诊。对于WinRho或IVIG的治疗反应同样有助于证明ITP诊断的正确性。超过80%ITP患儿对IVIG敏感,IVIG起效快于糖皮质激素。研究发现,对于新诊断ITP患儿的早期治疗,运用IVIG提升血小板计数快于WinRho,二者的起效时间为24~48h,疗效可持续约3周,但可能应重复用药治疗才能有效。与IVIG相比,WinRho因费用较低且可缩短输注时间而更适于ITP患儿的长期使用。WinRho已成功用于很多儿童ITP的治疗,但临床不可忽视的是该药可诱发重度血管内溶血可能,尽管发生率极低,尤其对于本身已有溶血性疾病的患儿,故在使用前应常规进行Coombs试验和网织红细胞筛查。目前包括欧盟在内的很多国家并未获得WinRho的使用授权,中国也如此。治疗ITP常用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泼尼松,儿童ITP应用的常规剂量从1.5~2.0mg/(kg·d)开始,分次口服,起效后逐渐减量,可与IVIG联合用药,若使用4周仍无效,则应立即减停。

3.4 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二线治疗

3.4.1 药物治疗 

对ITP患儿的二线药物治疗方案包括:

①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地塞米松是国际ITP指南中儿童持续或难治性ITP的推荐用药,而《建议》将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作为ITP的二线治疗首选,用法为0.6mg/(kg·d)×4d,每4周1个疗程,酌情使用4~6个疗程;或20mg/(m2·d)×4d,每2~4周1个疗程,酌情使用4~6个疗程。回顾性研究发现,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儿童ITP的有效率为80%,通常约3d开始起效,但作用时间短暂,故需循环用药以达持续效果。国内治疗儿童ITP时,地塞米松的剂量为1.5~2.0mg/(kg·d),共计治疗4d,或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剂量为15~30mg/(kg·d),共计治疗3d;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治疗,剂量为1~2mg/(kg·d)。国外ITP指南推荐使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剂量为30mg/(kg·d)]静脉输注,共计治疗3d,再采用剂量为20mg/(kg·d)治疗4d;然后改为口服该药维持治疗。也有研究建议将大剂量地塞米松作为ITP的一线治疗措施而非二线治疗措施。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同样可用于ITP患者的紧急治疗及脾切除替代治疗,或脾切后效果欠佳ITP患者的治疗。由于激素使用可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如失眠、高血压、血糖异常、焦虑、行为异常及体质量增加等,而且用药时间长,需向患儿家长详细说明以提高其依从性。

②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利妥昔单抗被认为是针对慢性和难治性ITP患者的良好二线药物,其标准方案为采用剂量为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4次;小剂量方案为采用剂量为mg/m2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4次,一般在首次注射后4~8周内起效。虽然利妥昔单抗可能影响患儿的成熟B细胞功能而导致免疫球蛋白产生减少,但治疗后发生重症感染较罕见。

③促血小板生成剂(thrombopoietin,TPO)及其受体激动剂。TPO成为治疗儿童ITP时避免免疫抑制及细胞毒性治疗的新选择。《建议》指出,对于严重出血ITP患者,一线治疗无效时,可选用TPO。国内应用重组TPO治疗难治性ITP患者的剂量为1.0mg/(kg·d),连续治疗14d,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可耐受。TPO拟肽目前临床应用的为雷米斯汀(roplostim)(Nplate,AMG),其首次应用剂量为1μg/kg,每周1次皮下注射,若血小板计数<50×/L,则每周增加1次皮下注射,剂量为1μg/kg,该药的最大治疗剂量为10μg/kg。若采用该方案治疗,患者持续2周血小板计数≥×/L,则可开始每周减量1μg/kg,当血小板计数≥×/L时停药。若该药最大剂量持续治疗4周,血小板计数仍不升,则视为无效,应停药。很多关于该药治疗儿童慢性与难治性ITP疗效的文献报道指出,雷米斯汀可加速血小板生成,仅可导致部分患儿出现短暂或轻微不良反应。尽管国外很多关于雷米斯汀治疗成年人ITP良好疗效的报道,但对其治疗儿童ITP的安全性仍需更进一步探索,国内研究尚无涉及相关问题的报道。

④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儿童ITP的免疫抑制剂包括: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抱素A及霉酚酸酯等。《建议》认为,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ITP疗效不肯定,不良反应大,此类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不被临床常规推荐,应慎重选择且密切观察。

3.4.2 脾切除术 

脾切除可通过移除血小板早期破坏及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场所,从而达到治疗ITP的效果。脾切除前,需重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排除隐匿性疾病导致的获得性ITP可能。由于儿童ITP具有较高自发缓解率,故更应推迟采取脾切除措施。多项关于预测脾切除效果的因素研究包括: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对激素的反应、术前血小板水平、出血严重程度及血小板抗体等,但无一种对脾切除效果的预测具有可靠性。鉴于儿童ITP患者的特殊性,《建议》认为应严格掌握ITP适应证,尽可能推迟切脾时间。大剂量激素、利妥昔单抗及TPO受体激动剂,可以作为ITP患儿脾切除的替代治疗方式。脾切除术前2周接种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及术后预防性使用青霉素,可大幅降低ITP患儿的死亡率。脾切除术后多数ITP患儿血小板计数可迅速升高,但需警惕脾切除术后败血症、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尽管脾切除术对ITP患儿安全有效,但其反应率可能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也可因患者达完全反应(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白癜风诊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xg/91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