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紫癜,但其原发病却不是ITP,这个疾病就是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最早是由SilversteinMN等人于年正式命名1,原发性患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神经鞘磷脂酶活性降低,受累组织中神经鞘磷脂和神经糖脂积聚,经组织化学染色呈海蓝色颗粒得名。 其特征包括为紫癜、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小板减少症、脾肿大和进行性肝功能衰竭。 1.临床表现2: 各年龄段均可起病,多<40岁;肝脾肿大伴血小板减少及紫癜,甚至逐渐进展出现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约1/3患者有肺浸润;少数有皮疹,色素沉着及神经系统症状,婴儿多伴黄疸。 2.辅助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红、粒、巨核系增生正常,可见海蓝组织细胞(I型)和泡沫细胞(II型)。海蓝细胞直径20~60μm,有一偏位圆形核,染色质聚集,可见核仁,胞浆含不等数量的海蓝色或蓝绿色颗粒(图1),其苏丹黑及糖原染色呈阳性反应,浆内含有脑苷脂和糖类物质。电镜下显示类脂分子呈圆周状板层结构。 图1:骨髓穿刺涂片典型的海蓝组织细胞,胞质丰富,含有许多粗糙的嗜碱性颗粒(三角),细泡沫状尼曼-皮克细胞(箭头)和中间形式(双箭头)(赖特染色,×1,)。图源:参考文献3注意:ITP、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及尼曼皮克等脂类沉积症鉴别,这些疾病多可在脾内见到少量海蓝组织细胞,并有原发病的特征。每日笔记,持续更新~??????点击进入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hl/148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