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L。通常情况下,血小板<50×/L时,即存在皮肤、黏膜出血的危险性;<20×/L时,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度危险性;<10×/L时则有极高度危险性。 血小板数量减少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单纯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可分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分布异常三大类。血小板生成减少主要见于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以及感染等。血小板破坏增加主要包括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TTP)、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系统性红斑狼疮(SLE)、HIV-1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其他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等。血小板分布异常主要见于脾功能亢进以及其他药物诱发。 年美国血库协会(AABB)先后发布《血小板输注指南》,明确提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为患者外周血PLT<10×/L;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仅推荐用于患者存在明显的出血症状,或预期将实施侵入性操作前输注血小板。然而,输注血小板的作用有限,可能引起输血相关性病毒或细菌感染,且反复多次输注容易导致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后者日益受到重视。目前认为,对于因血小板减少而非血小板功能缺陷发生显著出血的患者,为了获得持续的后续升血小板效应,可以考虑在血小板输注的同时,应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例如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等。近年的研究表明,使用rhIL-11类促血小板药物可以缩短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减少血小板的输注,从而降低血小板输注的风险,并减轻其严重程度。 白介素-11(IL-11)是由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和部分间叶细胞产生的多效性细胞因子。IL-11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配体结合链IL-11Rα结合,并连接到信号传导链可溶性糖蛋白(gp)后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骨髓巨核系祖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上皮细胞和肝细胞,具有促进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调控免疫、抗炎和保护黏膜上皮等多种功能。 IL-11的促造血功能主要表现在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促进高倍性巨核细胞生成,增加单个巨核细胞血小板的产量,从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年,IL-11基因被克隆,转入大肠杆菌表达成功,成为rhIL-11并且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促进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增加体内血小板计数。 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rhIL-11上市,用于预防高风险骨髓抑制化疗方案所致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血小板输注的需求。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了国产rhIL-11(商品名:巨和粒)在我国上市,用于实体瘤、非髓性白血病化疗后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症的二级预防和有指征治疗。 rhIL-11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CIT是临床常见的化疗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有可能导致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强度、密度或推迟化疗,甚至终止化疗,由此明显地影响客观疗效和生存获益,并且增加医疗费用。对于CIT的治疗通常采取调整化疗方案、输注血小板和/或给予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当患者存在明显的出血倾向时,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而患者虽未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但PLT很低(≤10×/L),存在较大的出血风险,或者PLT较低(≤20×/L)伴发热时,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促血小板生成药物除了rhIL-11外,还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TPO受体激动剂罗米司亭(Romiplostim)和艾曲波帕(Ehmmbopag)。目前,只有rhIL-11和rhTPO获得我国CFDA批准用于治 疗CIT。 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中,rhIL-11和rhTPO两者的疗效相似;rhIL-11停药后,药物后续效应仍然存在,回升血小板作用维持时间较长。rhTPO能够作用于早期干细胞,扩大定向巨核系祖细胞池,其在早期的造血调控中作用较为明显。rhIL-11和rhTPO两者联用,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CIT的有指征治疗目前认为化疗后6~24h即可开始应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rhIL-11推荐剂量为50μg/kg,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7~14天,直至血小板计数≥×/L,或至血小板对值较基线提高50×/L时停药。在下一个周期化疗开始前2天和化疗中不得应用rhIL-11。治疗流程见图1。 CIT的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 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前期预防(或次级预防),即对既往曾经发生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而言,针对可能导致血小板再次减少、出血风险较高的致病因素所进行的预防性措施。二级预防用药的目的为预防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或保证化疗能够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进行。 一般认为CIT出血的高风险因素包括:(1)既往有出血史;(2)化疗前PLT<75×/L;(3)接受含铂类、吉西他滨、阿糖胞苷以及蒽环类等药物的化疗;(4)肿瘤细胞骨髓浸润所造成的血小板减少;(5)体能状态ECOG评分≥2分;(6)既往接受过放疗,特别是长骨、扁骨(如骨盆、胸骨等)接受过放疗。 如果患者既往化疗后发生Ⅲ/Ⅳ级血小板减少、本周期化疗结束后有血小板下降趋势,存在出血高风险因素,推荐化疗后6~24h开始预防性应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果患者无出血高风险因素,推荐在PLT<75×/L时开始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至化疗抑制作用消失,且PLT≥×/L时停药。rhIL-11推荐剂量为50μg/kg,皮下注射,每天1次;但是在下一个周期化疗开始前2天和化疗中不得应用rhIL-11。 对于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所致血小板减少本文略去 rhIL-11用药的安全性管理建议 不良反应概述临床上使用rhIL-11后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乏力、发热、水肿、心动过速、短暂贫血及结膜充血等;大多数为轻至中度,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 一般不良反应 乏力 乏力常常与肿瘤的疾病本身以及针对肿瘤的治疗相关。rhIL-11临床研究中,乏力的发生率约为3.45%,对于1~2级乏力,无需剂量调整;而3~4级乏力则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14]。需要提醒的是患者的乏力也有可能是继发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贫血或疼痛等原因,应予鉴别诊断和相应处理。 发热 rhIL-11引起的发热多为一过性轻、中度发热,发生率约为7.7%,通常发生在用药后的7~14h;如体温高于39℃,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发热(特别是感染)的可能性,且必要时可用解热镇痛药缓解。 短暂贫血 实验室检查中rhIL-11用药组患者最常见的化验指标异常,通常为因血浆容量的扩张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浆容量的扩张,还可以引起白蛋白等其他血浆蛋白(如转铁蛋白和γ-球蛋白浓度)的降低。血钙浓度也可能出现相应的降低,但无临床表现。 结膜充血 rhIL-11引起的结膜充血发生率约5%,偶见用药后一过性视力模糊,无需处理。 特别白殿疯是遗传病吗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