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者:王卫涛,医院临床免疫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HIT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良性过程,发生率为10%~20%,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的1~2d,血小板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x10/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在不停用肝素类药物的情况下可自行恢复,不需要停药和特殊处理。Ⅱ型为免疫相关性,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或不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其中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一般所指的HIT是指HITⅡ型. 一.病理生理机制: 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facor4,PF4)是天然的肝素灭活剂,PF4与肝素分子1:1结合形成PF4-肝素复合物(PF4-H)后发生构象改变,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应答,释放抗PF4-H抗体(即HIT抗体)。HIT抗体主要类型是IgG,循环血液中存留的时间为50-90d,一般不超过d。IgG型HTT抗体与PF4-H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IgG-PF4-H,当其血浆浓度显著增高时,能大量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特异性lgG抗体的受体(FcγRⅡa)上,引起血小板持续活化形成微血栓,并释放血小板微粒。血小板栓子可通过HIT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PF4复合物结合,固定于血管壁形成附壁栓子,并激活内皮细胞。 另一方面,IgG-PF4-H还可通过FcγRⅠ受体结合并刺激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径,使凝血酶大量生成,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血栓。除血浆中的HIT抗体外,患者自身合并高凝状态、血管损伤或血流力学异常、FcγR基因多态性等,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HIT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的原因包括抗体结合的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系统存噬,以及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被消耗,但凝血酶产生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也是HIT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为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急性全身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僵直、寒颤、发热、大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严重可致呼吸循环骤停)、出血,但HIT自发性出血并不多见。 三.诊断: HIT的诊断首先基于病史及临床表现,既往或正在应用肝素、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伴或不伴血栓形成等。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建议为:4T’s评分及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基础上联合HIT抗体检测及血小板功能试验等联合碱性诊断。 ≤3分为低度,4-5分为中度,6-8分为高度临床可能。 四.治疗: HIT患者一经诊断或高度怀疑,应立即停用肝素,并接受非肝素类抗凝药物治疗。HIT的治疗分为初始治疗及维持治疗。初始抗凝治疗药物比伐芦定、阿加曲班和磺达肝癸钠。维持治疗多以华法林替代,个别情况下,如孕妇,可使用磺达肝癸钠替代治疗。 参考文献: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年2月6日第98卷第6期。 赞赏 长按银川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个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