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disease,VWD)是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基因变异导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质或量的缺陷,影响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导致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临床出血表现,其发病率在1%-0.01%不等,而临床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比例接近1:。疾病分类 根据VWF量的部分缺乏及绝对缺乏分为1型VWD和3型VWD,VWF质的异常分为2型VWD,具体见下表。临床特点 1、自幼发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和齿龈出血,女性月经增多。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关节、肌肉血肿少见。2、多为自发性出血或外伤、手术后过度出血。3、在出血程度上有较大的个体差异.部分1型VWD患者无自发性出血表现。4、有或无出血表现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规律。生理病理机制 1、VWF生物合成:VWF在内皮细胞及巨核细胞内合成,VWF蛋白前体是在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内质网中通过核糖体对mRNA进行翻译和糖基化后产生的,这种蛋白前体由信号肽、前导肽、以及成熟的VWF亚基组成。信号肽被切割后,VWF亚基以尾-尾结合的方式二聚化并被转运到高尔基体中,通过D3结构域首-首相连的方式结合,最终形成VWF多聚体,随后通过furin酶裂解前导肽,使前导肽与VWF多聚体呈非共价结合,以稳定VWF小管状结构。这些形成的超大分子量VWF多聚体是多聚体中最具有止血作用的。2、VWF分泌:成熟的VWF多聚体合成后,高达95%的VWF被持续性的分泌到循环中,而其余的则储存在内皮细胞weibel-Palade体内和血小板α-颗粒的管状结构中,肾上腺素能,凝血酶或去氨加压素(DDAVP)可刺激储存的VWF的释放。一旦分泌到循环中后,在中到高剪切力的条件下,超大分子量多聚体被ADAMTS-13(adisintegrinandmetalloproteasewiththrombospondintypeImotifs)水解,使得循环中的大分子多聚物减少。3、VWF清除:VWF多聚体在循环中的存活取决于其大小、与血小板和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对蛋白水解的敏感性,以及从循环中清除的速率。目前对这些清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已经证明了几种基因突变与内源性VWF清除增加特异性相关。表明了VWD的发病机制也可能与VWF的异常清除相关。案例分享 患儿男,年6月出生,患儿临床上表现为:凝血功能差,颅内出血。临床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