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一、皮下出血 1.原因 1)抗凝剂本身具有抑制凝血因子活性的作用,易引起出血。 2)注射时针头未垂直于皮肤而是成角度刺入,延长针头在组织内行程,增加针头与皮肤和皮内接触面积,扩大组织操作面积。 3)腹壁皮下组织薄的成人或儿童,进针过深刺入肌层,造成不必要的组织损伤。 2.临床表现 瘀点2mm,紫癜3~5mm,瘀斑5mm,血肿(深部出血伴或不伴有皮肤隆起)。 3.处理 1)按注射流程操作:使用预灌式抗凝剂,无须排气,气泡在上;使用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合理选择注射部位;有效碘含量为0.45%~0.55%的复合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两遍,范围直径≥5cm,自然待干;保持左手拇、食指相距5~6cm,提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凸起皱褶;于皱褶最高点快速垂直进针,毋须抽回血;缓慢匀速推注药液10s,药液推注完毕针头停留10s,快速拔针后不按压。 2)记号笔标记皮下出血范围,严密观察并记录。 3)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皮下瘀斑的药物有硫酸镁敷贴、水胶体敷料、云南白药、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硫酸镁敷贴主要利用其高渗透压平衡原理,能缓解组织损伤后的反应;水胶体敷料通过减轻肿胀和疼痛,防止组织坏死而发挥作用;云南白药贴及气雾剂能有效减少出血和抑制炎性物质释放;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能防止浅表血栓形成,阻止局部炎症发展并加速皮下出血吸收。 二、疼痛 1.原因 因素诸多,如本身基础疾病、注射周围环境、注射部位、针头型号(长度、直径)、针头/药液与皮肤间温度差、消毒液刺激、进针角度、进针时呼吸时相、注射剂量以及注射时间等,均可引起疼痛或影响疼痛程度。 2.处理 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体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2)选用拇指和食指提捏皮肤,注射全程保持皮肤皱褶高度不变。 3)非预灌式注射剂注射时,宜选择长度最短、外径最小的针头。 4)患者腹部系皮带、裤带处不予注射。 5)注射时避开毛囊根部。 6)复合碘棉签消毒并完全干后再注射。 7)针头距离皮肤高度适中,以腕部力量穿刺,进针轻、稳、准。 8)注射全程患者感觉注射部位锐痛剧烈或持续疼痛时,应检查和评价注射方法是否得当。 三、渗(漏)液 1.原因 1)针尖漏液:预灌式注射剂不排气较少会发生针尖滴液,排气易导致注射前针尖药液残留和滴漏。 2)皮肤渗液:药液自穿刺处针眼溢出于皮肤表面,与针尖刺入注射部位过浅、注射后针头停留时间过短、注射部位皮下组织疏松、局部按摩有关,其中针头停留时间过短是主要原因。 2.处理 1)预灌式注射剂注射前不排气,推注前确保空气完全在药液上方,药液推注完毕将0.1mL空气推入注射器乳头以排出残余药液,针头停留10s后快速拔出。 2)拔出后发现皮肤渗液,则需适当压迫,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宜。 四、过敏 1.原因 1)过敏源可为肝素类制剂或预灌式注射器中的橡胶组件。 2)局部过敏状主要有皮疹,并伴有瘙痒、麻木感。 3)全身性过敏症状较为罕见,低分子肝素的全身反应主要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2.处理 1)注射前充分评估患者过敏史,存在肝素类药物过敏或HIT病史者禁用。 2)注射后发生HIT患者,参考阿曲班等非肝素类抗凝药物。 3)皮疹瘙痒明显者,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4)退热贴含有桉叶油、薄荷油、薰衣草油等成份,外贴应用可降低局部皮温、减慢神经传导速率的同时,兼有止痒、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 五、弯针、断针 1.原因 1)注射前泡罩包装分离及预灌式注射剂拿取方法不当,导致针头弯曲。 预灌式注射剂针头为嵌入式,注射前检查玻璃针管乳头部位有无裂纹,取出过程中避免方法不当导致针头弯曲。若预灌式注射剂为2只装,分离时注意从边角处分离并揭开泡罩,严禁用力掰扯。 2)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局部肌肉张力高。 3)注射过深,导致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4)注射过程中患者扭动身躯。 2.处理 1)安慰患者,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断针向肌肉深部组织陷入。 2)避免情急之下采取抠、挤等方法,造成局部组织红肿、破溃,加重取针难度和局部组织感染,甚至导致断端针头游走、移位。 3)皮下注射深度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皮下脂肪组织厚度决定,如发现针头弯曲,应立即拨针。 4)断针部分显露于皮肤外,护士可用无菌镊子或蚊钳夹针拔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断面可见,可用左手拇、食指垂直向下,按压断针周围皮肤下陷,使断面露出皮肤,右手持无菌镊子拔出;断端完全没于皮下或肌层,可在X线定位下,局部切开取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xg/119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