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胞素A治疗获得性单纯性无巨核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分析

朱兴虎魏旭东高全力,宋永平

本文发表于中国误诊学杂志年17期

对我院近2年来使用环胞素A治疗获得性单纯性无巨核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PATP)4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例,女3例,年龄10~36岁。均以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紫斑为主诉而就诊,发病时间3~14个月。黏膜出血以牙龈和口腔黏膜出血为主,有时伴鼻衄,皮肤出血点和紫斑以四肢为主。均不伴发热,无关节疼痛。发病前无服药物史和化学药物接触史,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本组均在外院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减少,PLT(10~26)X/L,而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常。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和粒系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减少(或为零)。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应用泼尼松治疗,2例血小板曾上升到(35~56)X/L,维持2~5个月血小板又降至原水平,改用地塞米松治疗无效。其他一直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查体:除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紫斑外,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无肝脾肿大,无关节红、肿和畸形。

1.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常,PLT(7~15)X/L。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和粒系增生正常,无病态造血,巨核细胞3例缺如,例有2个巨核细胞,均为颗粒形,碱性磷酸酶积分无增高。染色体均为正常核型。血小板抗体在正常范围。乙肝五项检查正常,丙肝抗体阴性。抗核抗体阴性,双链DAN抗体阴性。B超示肝脾不大。

1.3诊断标准结合文献诊断标准为:(1)血小板减少伴出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可伴失血性贫血;(2)至少3次骨髓检查显示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而其他正常;(3)肝、脾淋巴结不肿大;(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1.4治疗方法应用环胞素A5mg/(kg?d)口服,以后定期检查血中环胞素A浓度,调整环胞素A剂量,使其维持在~ng/L。2例加用达那唑0.6/d治疗。

2结果

2例2~3个月血小板上升至(60~85)X/L,5个月血小板达正常水平,环胞素A维持7个月逐渐减量停药,以后服中药巩固治疗,现随访16和18个月,外周血象和骨髓正常。1例4个月血小板开始上升,6个月后血小板维持在(72~86)X/L之间,环胞素A治疗11个月逐渐减量停药,以后服中药巩固治疗,现随访3个月,骨髓检查正常。1例服用环胞素A9个月,血小板在(21~34)X/L之间波动,因经济原因而停药,改用中药治疗。

3讨论

APATP是许多发病机制引起的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因生成不足引起。选择性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生成受损的原因有病毒、药物、毒物、细胞因子缺乏、抗体或细胞介导的巨核细胞生成受抑。少数病例作为骨髓增生异常的最早表现,可有细胞遗传学表现,而在新的WHO分型中,归属于“MDS,无法分类型”。

APATP的发病机制目前不明。通过CFU-Meg集落实验,少数患者的血浆中有一种作用于骨髓巨核细胞的因子,体外培养可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此外少数患者骨髓中CD8+/DR的T淋巴细胞增多,而这群T细胞可明显抑制CFU-Meg集落的形成,临床上,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使病情缓解。

APATP的治疗,还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多数学者采用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达那唑、环磷酰胺、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其疗效不一。近年来,国外应用环胞素A成功治疗APATP的病例屡有报道。Quintas-Cardama报道1例20岁有11个月病史的女性患者应用泼尼松治疗无效,后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效果欠佳,改用环胞素A后,2个月后血小板升至50X/L,以后维持在70X/L左右,应用12个月后停药,病情稳定。Peng等应用环胞素A治疗1例9岁患者也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组血小板减少可排除药物、肝炎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其中2例虽然服用泼尼松一度好转,但疗效不持久。我们应用环胞素A治疗4例患者,3例取得较好疗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虽然出现皮肤变黑、多毛、轻度牙龈增生等副作用,但多能耐受,临床上值得进一步尝试。









































文案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fl/79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