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中发现,应用肝素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率为15.6%,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hitts)发生率3.13%,与国外报道水平接近

在上述观察结果的基础上,国内率先建立了一套hit诊断体系,即对应用肝素的患者常规进行血小板检测,若发现血小板减少,则给予hit抗体检测初筛;若hit抗体呈阳性,则行血小板聚集试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微颗粒;若以上两项检测任意一项阳性或二者均为阳性,就能诊断血小板减少症(hit)

对此,国外上世纪90年代即有了较为完善的hit诊断体系,而国人对此尚认识不足;近年来国内虽然已见到相关文献综述,但仍无大宗的对hit及hitts发病现状的报告

一旦出现hit,应立即停用肝素,改用其他抗凝药物,如重组水蛭素、阿加曲班、比伐卢定等而达那肝素虽然能使90%的hit患者血小板得以恢复,但仍有10%hit抗体与达那肝素存在交叉反应,因而不提倡应用此药物

研究小组对他们分别进行了血小板计数、hit抗体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颗粒观察结果发现:本组病例血小板减少(大于50%)的占13.5%,hit发生率为15.6%,hitts发生率为3.13%,接近国外报道水平其中,以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最严重,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却很少发生出血,多为病理性血栓形成

其主要副作用是出血,但某些患者在用肝素过程中往往出现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并非出血,而是引起广泛的动静脉血栓,乃至致残甚或死亡

研究小组率先建立起国内hit诊断体系及诊断方法,强调检测血小板计数的必要性,并揭示了hit发病与血小板fcγ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期从遗传学角度提前获得用药警示

专家评价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临床使用肝素的病人数量非常大,推测hit和hitts的发病率不在少数,只是临床医生对此病不认识或重视不足,易于误诊误治

据了解,肝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凝药物,主要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介入、急性冠脉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心房纤颤、外周血管栓塞、透析和体外循环等

专家呼吁说,肝素治疗的并发症须引起各级医院的高度重视,要开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促进基层医生对hit的认识,减少hit的致残致死率;同时,各医疗机构应常规开展血小板计数的常规检测,倘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肝素,换阿加曲班或水蛭素有条件的大医院可成立hit检测中心,用于hit的确诊(责任编辑:shmily)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yy/8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