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身免疫异常,导致血液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体内血小板破坏过多,容易引起出血倾向,这就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出血的现象可轻可重,轻则皮肤紫癜,牙龈口鼻腔出血,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内出血现象,甚至有性命之忧。因此,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注意一些。 首先,要预防诱发因素 目前认为,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因素,约80%以上的急性型患者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慢性型患者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加重,也可因感染被控制而致病情缓解。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HIV,HHV,EB病毒,肝炎病毒,幽门螺杆菌等。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免疫机制,形成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大量破坏,也可直接损伤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因此预防本病首先要积极预防感染,去除病因或诱因,防止或减少该病的发生。 女性患者应暂缓妊娠,宜行严格的避孕措施,以免因妊娠而加重病情,待病情缓解或治愈后再怀孕为宜。 其次,血小板减少病人要限制活动,避免外伤 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避免外伤,特别要注意保护头颅,不使其受震荡或摔伤,以免颅内出血。要以安卧或静坐休息为宜,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等精神刺激。 住院患者应仔细观察病情,注意出血部位、出血量、贫血程度等,特别要注意有无烦躁、头痛、嗜睡、昏迷、抽搐等颅内出血症状。对有出血倾向、血小板低下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肌注药物、拔牙、扁桃体摘除等手术。 再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急性型患者因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而后发生出血,故应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注意出血,可较早发现本病,这主要见于儿童。而成人多为慢性型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往往不引起患者注意和重视,最早的表现是: (1)无原因(少数是碰后)、无疼痛的皮肤出血点或淤斑,有些人常在洗澡时无意中发现; (2)刷牙时较平时易发生牙龈出血; (3)女性无原因月经量较前增多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医院检查血小板,医院进一步确诊和治疗。 第四,慎用药物 应避免使用引起血小板减少和损害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慎用可减少血小板的药物,如磺胺药、解热镇痛药、奎尼丁、异丙嗪、地高辛等。慎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右旋糖酐、保泰松、对氨柳酸钠、利福平、氯噻嗪、洋地黄、头孢菌素等。慎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第五,饮食调护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粗硬食物及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易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诱发消化道出血。多食含维生素C、P的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更应注意饮食调节,要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或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方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同时要禁酒。
友情提示:关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和病因方面您还有石家庄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口碑好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