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酊斑秃 http://m.39.net/news/a_6985742.html
文末答题有惊喜!要点一览1.JCO:口服阿扎胞苷在LR-MDS患者中的价值仍需更多研究证实。2.JCO:标准COG低强度疗法几乎可治愈所有具有早期反应的低危儿童B-ALL。

.LancetOncology:帕博利珠单抗或应成为ASCT后R/RCHL患者的最优选择。

4.Blood:IDH抑制剂联合强化化疗可改善初诊AML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5.Leukemia:PTPN11突变情况可有效预测成人AML患者的预后。6.新药:Isatuximab-irfc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R/RMM1.JCO:口服阿扎胞苷在LR-MDS患者中的价值仍需更多研究证实。研究者开展了一项III期临床试验,在具有红细胞(RBC)输血依赖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经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确定的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LR-MDS)患者中评估了安慰剂vs去甲基化药物(口服阿扎胞苷)的疗效,近日该结果发表在The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杂志。纳入该研究的例患者被随机分配(1:1)至口服阿扎胞苷00mg组或安慰剂组,每周期28天,21天接受治疗。其中口服阿扎胞苷组(N=)或安慰剂组(N=)主要研究终点是患者的RBC输血独立性(RBC-TI)。研究结果显示,口服阿扎胞苷组和安慰剂组中分别有1%和11%的患者达到RBC-TI(P=0.),中位持续时间为11.1个月和5.0个月,分别有42.1%和0.6%的患者减少了≥4个RBC单位的输注,中位持续时间为10.0和2.个月。口服阿扎胞苷组患者中,血红蛋白比基线增加了≥1.5g/dl的比例更高(2.4%vs4.6%)。另外,口服阿扎胞苷组患者的血小板改善率也更高(24.%vs6.5%)。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均为低级别的胃肠道AE。口服阿扎胞苷和安慰剂组患者中分别有90%和7%的患者发生-4级AEs。两组之间的总死亡率相似,但前56天内的死亡人数不平衡(口服阿扎胞苷组,N=16;安慰剂组,N=6),主要原因为感染。该研究表明,口服阿扎胞苷显著提高了LR-MDS患者的RBC-TI,并引起了持久的红系和血小板改善。但口服阿扎胞苷组患者的早期死亡比例更高,多数与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的感染有关。本周专家视角:目前,对于IPSS确定的LR-MDS患者的治疗选择有限,主要是针对贫血(5q-/不伴5q-)及血小板减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来那度胺以及血小板生成素(TPO)激动剂等。相对于LR-MDS患者而言,高危患者更可能从去甲基化药物如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中获得疗效改善。近日有研究显示,口服阿扎胞苷与安慰剂相比,显著提高了LR-MDS患者的RBC-TI率,但也与早期死亡比例更高相关。这提示口服阿扎胞苷在LR-MDS患者中的价值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2.JCO:标准COG低强度疗法几乎可治愈所有具有早期反应的低危儿童B-ALL。近日,研究者在The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杂志报道了一篇来自儿童肿瘤学组(COG)开展的AALL01试验——一项针对低风险亚组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的相关结果。AALL01试验结果显示,整个低危患儿的6年持续完全缓解率(CCR)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94.7%±0.6%和98.7%±0.%。其中接受培门冬酶强化疗法和标准COG低强度疗法的两组患者之间CCR率相似(95.%±0.8%vs94.0%±0.8%,P=0.1),OS率也无显著差异(98.1%±0.5%vs99.2%±0.%,P=0.99)。另外,在接受相同治疗方案、早期反应类似的患者中,低风险(存在ETV6-RUNX1融合基因或同时存在4号、10号和17号染色体三体)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CCR危险比(HR)为1.95,P=0.;OS的HR5.42,P<0.]。该研究表明,标准COG低强度疗法,几乎可以治愈所有的具有早期临床反应和良好细胞遗传学改变的低危儿童B-ALL。本周专家视角:AALL01临床试验,主要是为了明确培门冬酶强化疗法和标准COG低强度疗法相比,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低危儿童B-ALL的CCR率。该研究在年至年之间,共招募了例儿童标危B-ALL[年龄1-9岁,白细胞(WBC)<50,/μl)]。所有患者在接受常见的三药联合诱导后,其中的1,例符合条件的患儿参加了低危B-ALL的随机分配。低危的标准包括无髓外疾病、首次诱导治疗第15天骨髓(BM)原始细胞细胞比例<5%,诱导治疗结束时BM微小残留病变(MRD)<0.1%以及具有良好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存在ETV6-RUNX1融合基因或同时存在4号、10号和17号染色体三体)。符合条件的低危儿童B-ALL随机分配接受标准COG低强度治疗(包含两次培门冬酶,在诱导和延迟强化期间各一次),在巩固和短期维持治疗期间每周间隔使用或不使用另外四次培门冬酶。该研究表明对于具有早期临床反应和良好细胞遗传学改变的低危儿童B-ALL,仅需标准COG低强度疗法即可获得治愈,因此或可在确保这一特殊类型儿童B-ALL的优异疗效和临床预后的同时,降低培门冬酶的使用次数,以降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LancetOncology:帕博利珠单抗或应成为ASCT后R/RCHL患者的最优选择。近日有研究者在LancetOncology杂志报道了KEYNOTE-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KEYNOTE-试验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复发或不适合ASCT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CHL)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2个月(95%CI10.9–19.4)和8.个月(95%CI5.7–8.8)(HR0.65,P=0.)。帕博利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两组患者中,与治疗相关的最常见的-5级AE是肺炎(4%vs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vs7%)和周围神经病变(1%vs%)。两组患者与治疗相关的严重AE(SAE)发生率分别为16%和11%。两组患者中因治疗相关的AE而停药的发生率分别为1%和16%。其中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组发生了1例因肺炎引起的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该研究表明,对于ASCT后复发或不适合ASCT的R/RCHL患者而言,帕博利珠单抗较维布妥昔单抗相比,更能显著改善患者PFS。本周专家视角:ASCT后进展的R/RCHL患者的预后较差,历史研究数据显示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年。原发性难治和不适合ASCT的R/RCHL患者的总体OS率同样较差。维布妥昔单抗已获批用于初诊CHL及R/RCHL患者,在ASCT后进展的R/RCHL患者中ORR为75%,中位PFS为5.6个月,并且42%的患者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帕博利珠单抗已获批用于既往接受过≥线治疗的R/RCHL患者,在R/RCHL患者中的ORR为72%,中位PFS为1.7个月。与治疗相关的最常见AE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疲劳、发热和皮疹。近日有研究结果显示,对于ASCT后复发或不适合ASCT的R/RCHL患者而言,帕博利珠单抗较维布妥昔单抗相比更能显著改善患者PFS。此次报道为中期分析结果,我们期待KEYNOTE-试验的终期分析结果,希望能帮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为R/RCHL患者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4.Blood:IDH抑制剂联合强化化疗可改善初诊AML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有研究者开展了一项I期临床研究,评估了Ivosidenib或Ena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该结果发表在Blood杂志。研究结果显示,Ivosidenib或Ena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治疗初诊AML患者时,IDH分化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在使用Ivo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治疗的AML患者中,QT间期延长的发生率与使用Ivosidenib单药治疗相似。在使用Ena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治疗的AML患者中,总胆红素的升高程度较使用Enasidenib单药治疗更为常见,但未引起更严重的临床后果。在接受Ivosidenib(N=60)或Enasidenib(N=91)联合强化化疗的初诊AML患者中,诱导治疗结束后达到完全缓解(CR)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5%和47%,包括CR和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恢复不完全的CR(CR/CRi/CRp)发生率分别为72%和6%。进一步分析显示,在达到CR/CRi/CRp的患者中,接受Ivo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的患者IDH1突变清除率为9%,接受Ena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的患者IDH2突变清除率为2%。此外,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的MRD阴性率在使用Ivosidenib或Ena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治疗的AML患者分别为80%和6%。该研究表明,Ivosidenib或Ena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治疗方案可改善初诊AML患者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与单药治疗类似。本周专家视角:Ivosidenib(AG-)和Enasidenib(AG-)分别是靶向突变型异柠檬酸脱氢酶(mIDH)1和2的口服抑制剂。既往有研究证实,Ivosidenib或Enasidenib单药在R/RAML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白病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但Ivosidenib或Enasidenib与强化化疗联合用于治疗初诊伴mIDH1/2的AML患者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目前尚未可知。近日,一项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Ivosidenib或Enasidenib联合强化化疗治疗方案可改善初诊AML患者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这也为该联合治疗方案用于初诊伴mIDH1/2的AML患者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前期基础。5.Leukemia:PTPN11突变情况可有效预测成人AML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者分析了PTPN11突变(PTPN11mut)对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其结果近日发表在Leukemia杂志。该研究纳入了例AML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有例(8%)的患者存在PTPN11mut,且PTPN11mut在急性髓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亚型中更常见。另外,PTPN11mut常合并NPM1突变和FLT内部串联重复,而不与IDH2突变和复杂核型同时存在。进一步分析显示,存在PTPN11mut的AML患者较未存在PTPN11mut的AML患者具有更低的CR率(40%vs54%;P=0.04)和较短的中位OS(8.4vs1.6个月;P=0.)。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PTPN11mut是AML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预后因素[HR1.69,95%CI1.25-2.29,P=0.7]。该研究表明,PTPN11mut是成人AML中具有特征性的表型,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本周专家视角:PTPN11基因编码的是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酪氨酸磷酸酶(PTP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已有研究证实PTPN11mut是努南综合征(Noonansyndrome)以及儿童骨髓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表型。但迄今为止,关于PTPN11mut在成人AML中情况以及其对临床后影响尚不清楚。为了阐明PTPN11mut对AML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有研究者在成人AML患者群体中使用靶向的二代测序(NGS)方法检测了PTPN11mut突变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PTPN11mut是成人AML中具有特征性的表型,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该研究提示PTPN11mut或可作为新药研发的靶点,为攻克AML奠定基础。6.新药:Isatuximab-irfc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RRMM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Isatuximab-irfc与卡非佐米和地塞米松(Isa-Kd)联合方案,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的成人R/R多发性骨髓瘤(MM)成人患者。Isatuximab-irfc获批的关键性临床研究IKEMA试验结果显示,与接受Kd治疗的R/RMM患者相比,Isa-Kd方案使得R/RMM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5%。本周专家视角:Isatuximab-irfc是一种靶向CD8的单克隆抗体,早在年月2日该药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适应证是与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的R/RMM患者。此次获批与卡非佐米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的成人R/RMM,拓宽了联合用药的方案,也拓宽了适用的患者群体,为R/RMM再添新型治疗“武器”。专家简介王亚非教授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年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学士毕业,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目前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常委或委员。主要从事多发性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等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多篇SCI论文,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对这些疾病的预后分层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有自己体会与经验。参考资料:

[1].GuillermoGarcia-Manero,ValeriaSantini,AntonioAlmeida,etal.PhaseIII,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TrialofCC-(OralAzacitidine)inPatientsWithLower-RiskMyelodysplasticSyndromes.JClinOncol.Mar25;JCO.

[2].LeonardAMattanoJr,MeenakshiDevidas,KellyWMaloney,etal.FavorableTrisomiesandETV6-RUNX1PredictCureinLow-RiskB-Cell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ResultsFromChildrensOncologyGroupTrialAALL01.JClinOncol.Mar19;JCO20.

[].JohnKuruvilla,RadhakrishnanRamchandren,ArmandoSantoro,etal.PembrolizumabversusbrentuximabvedotininrelapsedorrefractoryclassicalHodgkinlymphoma(KEYNOTE-):aninterimanalysisofamulticentre,randomised,open-label,phasestudy.LancetOncol.Apr;22(4):-.

[4].EytanMStein,CourtneyDDiNardo,AmirTFathi,etal.Ivosideniborenasidenib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yy/132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