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苗现状概览 作者王铉清 一、背景概要截至年5月5日,根据世卫组织最新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3,,例。其中美国累计确诊感染人数达33,,例,死亡累计人数达,例;印度累计确诊21,,例,死亡,例;巴西累计确诊14,,例,死亡,例;法国累计确诊5,,例,死亡超,例;土耳其累计确诊4,,例,死亡超41,例;俄罗斯累计确诊4,,例,死亡超,例是全球确诊排名前六的国家。 中国累计确诊,例,死亡例。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各个国家的抗疫压力各不相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等)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想要真正的战胜疫情,需提高群体免疫力。目前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崇集体免疫,而接种疫苗是最快、最有效提高群体免疫力的方法。 截至年5月4日,全球累计疫苗接种超12亿剂,全球每百人接种16.6剂。美国已接种2.47亿剂,中国接种2.84亿剂,印度接种1.57亿剂。从疫苗接种总数看,亚洲和美欧地区接种疫苗数最多,其他地区正在稳步推进疫苗进度。 本文将梳理现有疫苗的技术路径,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优劣势,全球疫苗的时事新闻和国内接种疫苗最新的相关信息。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二、新冠疫苗信息汇总三、技术路线目前已经获批上市的疫苗分为了常见的四种技术路线:分别为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以及重组蛋白疫苗等等。 3.1mRNA疫苗目前已经有两款mRNA疫苗(辉瑞和Moderna)被主要的法规市场所接受,以mRNA疫苗为例,首先根据新冠病毒序列,从中克隆出S蛋白对应的基因序列,经过改造优化构建成质粒,在体外扩增纯化后与脂质体结合,灌装成为疫苗。mRNA疫苗的生产过程中不涉及活的病原体或者细胞。 注射mRNA疫苗后,被脂质体包裹的mRNA转染人体细胞,直接翻译生成新冠病毒的S蛋白,通过免疫途径同时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简单来说,科学家们通过将含有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导入人体,可以跳过复制、转录过程,直接进行翻译,来形成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达到预防免疫的作用。 3.2病毒载体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是一种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首先根据新冠病毒序列,从中克隆出S蛋白对应的基因序列,构建穿梭质粒,然后与包装质粒一起转染生产细胞,大规模扩增,之后分离纯化,灌装成为疫苗。 该活疫苗在人体内不具有复制能力,注射疫苗后作为载体的腺病毒先感染人体细胞,然后人体细胞表达腺病毒载体携带的新冠病毒S蛋白,之后通过免疫途径同时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以病毒作为载体,将保护性抗原基因重组到腺病毒基因组中,使用能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制成的疫苗。 目前被各药监当局批准上市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共有4款(阿斯利康、强生、康希诺和卫星-V),除俄罗斯的卫星5号以外,其他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保护效力集中在66%左右,这可能与人体的预存抗体有关,卫星5号可能通过两针接种不同的腺病毒来缓解上述问题。 病毒载体疫苗最大的问题是机体针对载体的免疫反应问题:目前广泛应用的腺病毒载体是人血清型腺病毒Ad26和Ad5型,由于人群中普遍存在针对常见的人血清型腺病毒的中和抗体,削弱相应腺病毒载体诱导的免疫反应,阻碍了这些载体在临床上的应用。 (资料来源:Nature) 3.3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我们国家最先审批上市的新冠疫苗,目前有三家公司(国药北京、国药武汉和科兴生物)的疫苗已经获得CDE的上市许可。灭活疫苗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毒株,转染体外细胞后扩增培养,然后把病毒分离纯化后进行灭活,最后成为我们注射的疫苗。由于灭活疫苗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活病毒,因此需要P3的生产环境,要求较高。 灭活疫苗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抗原递呈细胞激活辅助T细胞,进而激活B细胞形成体液免疫。 通过公开资料,目前国内三家灭活疫苗对新冠病毒肺炎都有较好的保护效力,特别对于重症以上的保护能力更强,同时副作用也较少,尚未检测到有ADE效应的发生。 (资料来源:Nature) 3.4重组蛋白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将某种病毒的目的抗原基因构建在表达载体上,将已构建的表达蛋白载体转化到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或昆虫细胞中,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表达出大量的抗原蛋白,通过纯化后制备的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适合长期、规模化储备,但一般体积较小,免疫原性差,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佐剂增加其免疫原性。 目前在该技术路径上进度领先的公司包括智飞和NovaVax,智飞的抗原是二聚体RBD,NovaVax是三聚体,从NovaVax基于英国的III期临床数据来看,保护效力接近90%。可能是因为RBD是新冠病毒与ACE2结合的结构域,人体针对该抗原生成的抗体更具有针对性。 (资料来源:Nature) 3.5其他技术路径除上述介绍的疫苗技术路径外,还有减毒疫苗、DNA疫苗、可复制的病毒载体疫苗和类病毒颗粒疫苗等。 3.6常见路径优劣势小结总结来说,辉瑞和moderna的mRNA路线疫苗因技术太新,虽有效性很高,但因此前无成功先例,并无经过长期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腺病毒载体疫苗例如康希诺采用的Ad5腺病毒,如果接种疫苗的人此前感染过Ad5腺病毒,那原本人体之内将会含有腺病毒载体的抗体,从而攻击载体导致疫苗的有效率降低;且目前阿斯利康和强生两款运用腺病毒载体的疫苗都发生了罕见血栓事件,几率虽小仍需注意。灭活疫苗则是最经典的技术路线,将灭活病毒的“尸体”用于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免疫记忆,国药和科兴的疫苗都是走的灭活路线,虽然有效率相比国外辉瑞、阿斯利康等疫苗较低,但是灭活路线经过几十年验证其安全性极高。重组蛋白疫苗只包含了RBD蛋白,相对于灭活疫苗一整个病毒“尸体”来说,纯度更高,有效率也更高,并且重组蛋白路线运用在乙肝疫苗上也验证了十几年证明其安全性。 四、当前全球疫苗时事热点4.1mRNA疫苗安全性存疑根据CDC(美国疾病与预防中心)官方网站发布的文章中,从年12月14日至年1月13日,在此期间,共接种了13,,剂疫苗,其中发生了疫苗接种后的不良事件报告6,例,报告中疫苗接种者的平均年龄为42岁最常报告的症状包括头痛(22.4%),疲劳(16.5%)和头晕(16.5%)。已确认有62例过敏反应报告,接种辉瑞BioNTech疫苗后为46(74.2%),而使用Moderna疫苗后为16(25.8%)。总共报告了例死亡,其中LTCF(疗养院)居民中78例(65%)死亡。死亡证明,尸检报告,医疗记录以及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临床说明中的可用信息均未表明COVID-19疫苗接种与死亡之间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但在收到和处理的6份报告中,有份(97.9%)涉及的非LTCF(疗养院)居民;其中,有5,(80.8%)接种了辉瑞BioNTech疫苗,有1,(19.2%)接种了Moderna疫苗。包括35例死亡报告:辉瑞-BioNTech疫苗后16例(45.7%)和Moderna疫苗后19例(54.3%)。后代的年龄从25岁至91岁(中位数为62岁)不等。从疫苗接种到死亡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天(范围为0到20天)。在接受疫苗后报告死亡的19人中,正在进行记录收集和评估;对于其余16例报告的死亡,死亡证明或其他数据的审查表明潜在的心脏病,癌症,中风,可能的肺栓塞和其他脆弱的健康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