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血小板减少通常定义为血小板计数<×/L,在重症患者(ICU)中较常见,将近50%的ICU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某个时间点出现血小板减少,5%~20%的患者会进展为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L)。血小板减少是危重患者正常生理变化的敏感指标,这也可能是危重患者中血小板数量减少与病死率增加相关的原因。 ICU中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的发生机制包括: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液稀释、血小板消耗、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滞留增多和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有些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不止一个,如脓毒症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一方面因为血小板生成减少,另一方面存在溶血素消耗和破坏增加。 明确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潜在原因是成功治疗ICU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关键。不同的致病原因,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病例实战,讨论不同原因应如何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病例1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介绍患者男,67岁。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接受了紧急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并植入数枚支架,其中一枚置于左主干。随后给予肝素抗凝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治疗。术后6小时,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由术前×/L下降至6×/L(EDTA抗凝血及枸橼酸盐血结果相同),患者无明显出血症状。但患者因存在大出血风险,因而收入至ICU继续接受治疗。 治疗该患者存在的治疗问题有:是否应停用包括替罗非班在内的所有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应停用肝素?为了预防出血,是否应输注血小板?是否应预防性地使用氨甲环酸? 患者体格检查未见出血征象,立即行血涂片检查提示有大量血小板聚集,确诊为替罗非班相关性假性血小板减少。随后将患者转入心内科接受持续的标准支架置入术后治疗。 讨论假性血小板减少通常是由实验室中EDTA即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所致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由于自动细胞计数仪无法识别这些血小板,因此其真实计数被低估。 机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M抗体可直接对抗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的抗原表位,而后者的表达可因EDTA螯合钙而发生改变,导致体外血小板聚集和假性减少。 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测定枸橼酸盐血中正常的血小板计数来确定这一诊断。但在对于正在使用GPIIbIIIa拮抗剂治疗的患者,枸橼酸盐血也可能会发生假性血小板减少。 超过3%的患者在使用GPIIbIIIa拮抗剂时可能会出现血小板的真性减少,也可能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而停用任何抗凝或抗血栓治疗都会增加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停药前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至关重要。还需注意,真正由GPIIbIIIa拮抗剂引起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大出血较为罕见,通常停用GPIIbIIIa拮抗剂即可缓解。 表危重患者血小板输注建议 病例2脓毒症病情介绍患者男,64岁。既往有多发性骨髓瘤(MM)病史,接受1个周期的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后,因出现感染性发热、寒颤和循环性休克被收入ICU。经检查,右前臂存在一个几日前的钝挫伤。实验室检查显示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0mg/L[正常值≤5.0mg/L]、降钙素原ng/ml[0-0.5ng/ml])、肾功能衰竭[血肌酐umol/L(49-97umol/L)]、凝血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1.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4s[25-33s])。血小板计数为48×/L(图1A)。 治疗血小板减少可能与MM和/或抗肿瘤治疗有关,但考虑到临床情况,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不明原因的脓毒症。进一步检查排除了脓毒症的最常见原因:肺炎(X线)、泌尿道感染(尿检)或腹膜炎(超声和体格检查)。该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原因可能是右前臂存在的感染伤口。血培养后开始接受广谱抗生素的治疗,并行外科清创术(图1B),术前预防性输注3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浓缩液(每个单位治疗量包含2~4×的血小板)。 5天后第二次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以便手术治疗右前臂伤口。随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脓毒症成功治愈(图1A)。 讨论该病例表明,对于恢复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计数,识别及控制脓毒症感染极其重要。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约占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50%,其发生机制复杂多样,其中包括血小板产生减少、血小板消耗和滞留增加以及频繁的噬红细胞现象。重度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与宿主反应调节异常有关,并且提示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较差。 对于脓毒症的治疗,需要控制感染,予以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若患者达到或超过WHO2级出血(如鼻出血、血尿、呕血等稍重度出血),则推荐输注血小板;另外,侵袭性干预如感染组织清创可能也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病例3创伤病情介绍患者女,18岁,4楼高空坠落导致多发伤,包括蛛网膜下腔处血、双侧血气胸和骨盆骨折,因失血性休克行院前急救。患者表现为重度贫血(Hb6.0g/dL),凝血功能障碍(INR1.3;APTT48s),但血小板计数正常(×/L)。CT显示腹膜后出血,盆腔血管破裂。患者接受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浓缩液输注,但入院后的第1个7h内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至51×/L(图2)。 治疗因外伤性盆腔动脉出血需采取出血动脉栓塞以及腹膜后填塞,以控制出血。此外,患者还接受了大量输血和纤维蛋白原补充。前4天内,该患者共计输注10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浓缩液,大多数在侵袭性干预(或之前不久),血小板计数目标值为50×/L。经介入和外科手术止血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图2)。 讨论创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因大量输注红细胞和FFPs35是引起ICU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本病例中,严重创伤、大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创伤引起的血小板损耗。此外,血浆凝血因子的消耗、纤溶亢进、全身炎症以及血液稀释均归因于输注血制品和输液,以及休克相关的代谢性酸中毒加大了出血风险。 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患者,单独输注血小板通常不能止血,但这种消耗性凝血障碍是输注血小板作为过度性治疗的绝对适应症,以维持血小板计数达目标值,直到行外科机械性止血。 目前指南建议创伤患者输注血小板以维持血小板计数>50×/L,持续出血或创伤性脑损伤者维持血小板计数×/L。另外,氨甲环酸可用于纠正纤溶亢进,在创伤患者应尽早使用。 病例4ITP病情介绍患者男,46岁,10年ITP病史,因车祸外伤被收入ICU。血小板计数为11×/L,术前需要达到50×/L以控制出血。门诊档案记录该患者之前对糖皮质激素和IVIG血小板计数反应良好。 治疗入院时,该患者接受了4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浓缩液输注,目标血小板计数35×/L,并在入院后第1周予以1g/kgIVIG,每天1次,共2天,同时也给予mg强的松治疗。避免使用血小板抑制剂(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未使用常规肝素预防血栓形成。随后的几天内行CT扫描显示,脑挫伤的大小维持不变,临床状况稳定。 但在第5天时,该患者出现症状性肺栓塞,血小板计数为60×/L。随后患者接受了剂量递增的UFH治疗,aPTT首先达40s,随后达50s。心肺及神经状态均保持稳定。 讨论ITP在成人ICU患者中极少见,但可能因致命性出血收入至ICU。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正常血小板受到免疫破坏为特征,免疫治疗为一线治疗。IVIG2g/kg连续输注至少2天,随后每天接受mg的强的松治疗,这一治疗方案已被证实可使未经治严重ITP成人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加最快。而血小板输注通常是无效的,但大剂量血小板输注可止血,甚至可增加血小板数量。因此,对于伴致命性出血的ITP患者而言,一线治疗除了应用IVIG和类固醇激素之外,也推荐大剂量血小板输注,但需要至少5个治疗剂量才能控制出血。 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尤其是有出血症状的,已被确定为抗凝治疗(包括药物抗凝)的禁忌症。恶性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能伴有多种疾病,有些可能需要抗凝治疗(如有症状的静脉血栓栓塞)。ITP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在无急性出血时,尤其是血小板计数对治疗有反应,且可以增加至20×/L以上时,这类有血栓形成风险的ITP患者应接受血栓预防性治疗,进而减少急性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 未完待续~ 医脉通编译自:HowIevaluateandtreatthrombocytopeniaintheintensivecareunitpatient.Blood:- 医脉通血液科 向您推送 新鲜血液资讯 长按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你了解多少白癜风治疗的好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xg/88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