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科室同仁轮番「防御性医疗」 那天门诊,来了位白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患者,年轻的女孩子,一位满脸焦虑的母亲陪同。病史非常简单: 发热3天,发现白细胞减少1天。没有流感症状,有咽痛咽充血和咳嗽,一般情况良好,单纯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升高核左移,没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CRP升高。 俗话说:内科怕发热、外科怕腹痛,一个简单的发热待查在内科医生眼里有无数种可能,但是初期常规处理也不难。 首先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白细胞减少,可以选择窄谱口服抗菌药物控制感染+退热药缓解症状+后续的观察和复查。但是,这个病人已经辗转了感染科和呼吸科门诊,我这里已经是第三站。 翻开同事写的病历,瞟了一眼就明白了,是完全的「防御性诊疗治疗」。所谓的防御性诊疗的定义是:从实际病情看,开具了非常严谨、全面的各项化验和检查,回避诊治「高危」病人,过多的转诊及会诊。 感染科仅仅排除了可能的烈性传染病,没有开具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类退热药物缓解发热不适症状,理由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会引起白细胞更加减少。 呼吸内科做了血培养、炎症相关指标、病毒细菌的筛查,但没有开具经验性针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理由同样:这些抗菌药物会引起白细胞进一步减少。 我暗自撇嘴:同仁们啊~都太狡猾了吧! 病房里如果躺着位白细胞伴发热的病人请你们诊治,还不照样消炎痛、地塞米松、一联二联三联的抗菌药物轮番压,那时都不考虑药物副作用了吗? 原因:是家属的怀疑和咄咄逼人 简单与患者家属对话后,我立即明白了原因,是家属怀疑闪烁的眼神和咄咄逼人的语气: 这个药有副作用吗?抗生素不能滥用吧!她以前身体都很好的!我们就想知道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就发个热为什么白细胞会减少?有炎症不是白细胞会升高吗? 无奈地看了忐忑不安的小姑娘一眼,耐心解释和充分告知病情后,开具了可以升高白细胞的药物:当然是很安全的、说明书中没有提及任何副作用的、相应疗效也很一般的药物。 估计这个患者有两种结局:大部分情况下,要难受几天、完全靠自身免疫力把病扛过去;另外小部分可能,炎症加重最终急诊输液抗感染治疗。 无论怎么样,这次就诊过程医生对改善患者症状的帮助不大,总结为:目前还可以、原因不清楚、后续多观察、没事多喝水、有事跑急诊。 临床上这样的对话,我们都不陌生 临床上总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或患者家属。 什么?病情很重?现在医学那么发达这个病都治不好吗? 医院住着,你们就要把毛病看好! 我网上查过这个病的资料了,是要这么、这么规范治疗的。 吃这个药副作用很大的,说明书写着肝毒性、肾毒性、血液毒性巴拉巴拉。 这个字我是不会签的,你们医生让我签字就是想不承担责任。 你看,一旦碰见这样的患方,几乎所有医生都会立刻提高警惕、防御性大大增强: 嗯,我这里临床救治经验不足的,医院去,那边医疗设备更加先进; 这个病太复杂了,我向主任汇报下,再请某某专家会诊下; 是的,药物副作用是很大的,要么保守治疗吧; 这个操作风险太大,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心衰、呼衰、多功能脏器衰竭等等等等,你不签字就算了,找个老中医,吃点中药养养吧。 两个案例,两种不同的结局 病房里同时住着两个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都是典型的高热高白贫血出血异常凶险。 一个谈完病情,家属们聚在一起商量后爽快说:医生,我们也不懂医,但是知道白血病就是「血癌」,他运气不好得了现在很危险,总之我们肯定想尽一切办法救治,其它拜托你们了,如果治不好那也没办法,医院相信你们医生,要签什么字马上签。 这个患者其实治疗得相当不顺利,历经化疗、骨髓抑制、重症肺炎、颅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命悬一线。但是很神奇,就这么从奄奄一息一步步熬过来,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做完平安出院,历时一年又四个月。 她的家里人都不敢相信她能活到现在。 能不好吗? 早晚查房、随时床边查看,最危险的时候不论白天晚上总有医生陪在身边,各种用药的斟酌,为了明确是颅内感染还是白血病侵犯中枢,血小板极低的情况下冒风险做腰穿,更不用说积极联系血库输血和骨髓移植前的准备了。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你看,这么难的事我也能办到! 另一个患者只能用遗憾来表述。 谈话时就不顺利,先是怀疑诊断,然后就是纠结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得都得了,分析啥致病因素啊),一波波的家属谈病情,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来问,有打电话咨询什么某个学医的朋友的,有拍照、复医院去咨询的。 眼看着病人一天比一天虚弱,再不上化疗白细胞都要长疯了,所有的化疗前准备都完备、方案也制定好。临到化疗签字时,家属看着长长的化疗毒副反应列表,犹豫再三这个字还是签不下去,最终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局可想而知。 防御性医疗,也称自卫性医疗或防卫性医疗,具体表现包括: 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等。 产生原因: 医患之间的种种冲突,让双方都受到了严重伤害。《医学界》杂志的调查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忧发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进行过防御性医疗。 《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编辑叶向明说,在过去的医疗纠纷中,我们假设医生是好人,患者要告倒医生需拿出反面的证据;而如今的“举证责任倒置”则把遭遇医疗纠纷的医生假设为坏人,医生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是好人。在这样的假设中,医生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于一些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医院更是非常慎重。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如果要救死扶伤,就要甘冒风险,需拿出很大的勇气,由此出现所谓“防御性医疗”,也就在所难免。 防御性医疗的主要表现有: 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等。防御性医疗虽然受到公众指责,但在实际中仍难以避免。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医疗诉讼的增多,医生的防御性行为也随之提升。美国有学者认为,医生的防御性行为是医疗失误法律诉讼的副产物,它的目的很清楚,即医生要避免吃官司。据美国对全科医生的一项调查,名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有怕风险而采取防御医疗的行为。防御性医疗目前在美国已经是制度化医疗的一部分。我国目前虽然没有这方面的调查统计,但可以预见,随着医患纠纷的增多,特别是一些恶性纠纷的出现,防御性医疗将会大幅度上升。医生担心发生医疗风险,担心被卷入医疗纠纷之中,这虽不是造成防御性医疗的惟一原因,但无疑是较为主要的原因。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防御性医疗有促进医生更加重视自身行为的规范、更加认真对待各种检查资料、切实履行知情同意原则、注意改进服务态度和作风的积极作用。 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智库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以“国学智慧力量”为主线,聚贤才,集民智,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企业,为打造“中国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欢迎您的参与和投稿! 联系方式: 一、1)座机:—;; 2)智库专线:; 理事长专线; 3)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