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仍属于肝病高发的国家,而血小板减少症作为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影响肝病患者诊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消除肝炎肝癌这一公共卫生威胁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本平台以“强效欣选,升机在握”为主题,通过对肝外科和介入科专家的专访,阐明肝病患者血小板缺乏症的风险点,来提升行业和社会对肝病的重视度,以及对血小板治疗方面重要性的认知。

肝癌的治疗极为复杂,目前,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介入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肝癌的外科治疗是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重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得益于几代肝癌外科专家的不懈努力,我国肝癌外科一直走在世界前沿,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肝癌精准评估,术后肝癌复发转移的早期预警及几率降低,分子靶向治疗标志物的挖掘,已成为肝脏外科手术追求的下一目标。

慢性肝炎、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慢性肝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作为常见合并症之一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大困难。

近日,本平台采访了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陈敏山教授,详细解答了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式和现存风险,并对该肝病合并症部分适应情况的部分患者提出了治疗建议。

Q

对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肝病外科手术治疗时,与无该合并症的患者相比有什么不同要点?

陈敏山教授答:肝硬化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期间经常需要进行侵入性的检查和治疗操作,无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可能更适合于高风险手术,一旦出现相应症状,患者手术或创伤性出血可能加重,临床常规诊疗难度增加,导致治疗推迟甚至是无法进行。中国肝癌大部分都患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很多都有血小板减少症。因此,肝癌择期操作前,血小板的数量一定要纠正到5万以上,风险才可以接受。

Q

针对不同治疗术式,肝病外科医生对血小板的安全计数是否有一个普遍标准?

陈敏山教授答:这个标准不是恒定的,还需要参考其他因素。在肝切除、肝移植手术中,假如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5万以下,输血和药物治疗是我们目前对其进行的主要干预方式。

Q

除了术中进行血小板输注以外,是否存在风险更小的处理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

陈敏山教授答:血小板输注可以很快地减轻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但是输血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比如说感染、溶血性疾病、传染病等。同时,血小板的制作、保存、运输过程要求非常严格,时间比较难控制。现在有一些药物,比如苏可欣类的,可以通过口服有计划地使患者的血小板得到提升,方便手术的治疗。

Q

TPO-RA药物对比血小板输注有何优势?

陈敏山教授答:血小板输注的风险,如刚才所说,其疗效、安全性、便捷性均存在不足,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及时干预可行性小,而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对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的需求十分迫切。常规治疗中,推荐使用TPO-RA药物,在其短期治疗后提升血小板水平,有助于提高肝病手术的可切除性。苏可欣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药物,在其最新临床试验中,显著减少了血小板输注或任何因出血抢救的患者比例,并且针对不同人群用药无需调整剂量,加上不受食物限制、机制稳定、无金属螯合,对于想要便捷、安全、强效、持久的口服用药方式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LDT)患者来说,苏可欣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生理学角度考虑,肝硬化患者在进行高危手术操作前,输注冷沉淀,提高纤维蛋白水平,可提供足够的血栓形成底物。另外也可以在侵入前,让患者口服苏可欣来提升其血小板。侵入性操作前应评估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比如使用血栓弹力图仪(TEG)评估等。

Q

可否谈一下您对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方面的未来展望?

陈敏山教授答:首先,希望医生对血小板减少症带来的问题可以有正确的认识。血小板减少症经常困扰着治疗肝癌的外科医生和介入科医生,因为它会导致有创性治疗(比如手术、消融、介入、抽血)的风险增高,所以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同时,我们也希望有一款有效、使用简便且价格可负担的口服药物能够运用于临床,为这类病人服务。像苏可欣就是这类的药物,患者口服5天就可以有效提升血小板,同时由于它已经进入了医保,也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这类药物不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外科医生,都是一件好事。

本文由陈敏山教授授权发布。

点击观看完整采访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xg/136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