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检验君给大家带来第七届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开幕的盛况,不少检验同仁为之赞许,并留言“上海和山东的检验年会一直是引领检验医学发展的盛会”,检验君有幸均参与了两地年会的报道,下面就随检验君一起领略东方明珠底下检验医学的饕餮盛宴! 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主席、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关明教授,空军医院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所长、检验科主任郝晓柯教授主持了第一场的专题学术报告。 第一场特邀报告由来自美国宾夕法医院的LubicaRauova教授,带来《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体外和体内模型的教训》专题报告。分享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经验,通过详实的研究数据,展示了LubicaRauova教授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上的研究成果。 美国宾夕法医院LubicaRauova教授 之后,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以《基因组、大数据、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为题,讲授了基因组、生物大数据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以及国内外精准医学的发展进程,提出了目前精准医学的产业化研究前景。尽管精准医学的发展还存在着各种挑战,但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精准医学将会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 下半场的专题报告,由天津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医院党委书记彭林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北省肿瘤研究所所长单保恩教授共同主持。 来自北京大数医达科技有限公司的罗劲松副总裁,以《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为题,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发展条件、以及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等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难点和现今人工智能的产品应用。 北京大数医达科技有限公司罗劲松副总裁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杨瑞馥教授带来了《肠道微生物群:分子诊断新标靶》的专题报告,以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为开端,介绍了目前基于微生物组学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特别是微生物在心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癌症用药敏感性、中药的重要作用。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杨瑞馥教授 最后,来自德国萨医院的RobertBals教授带来了《哮喘和COPD的实验室标志物》的报告,分别从哮喘和COPD两种疾病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标志物对哮喘和COPD的诊断、预后预测、并发症的作用等内容。 德国萨医院RobertBals教授 临床微生物学论坛 上半场的专题报告环节由锦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主任、医院检验科主任张蕴莉教授和同济大医院检验科主任余方友教授主持。 首先,中国医院感染病院区副院长兼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亚专科主任马莜玲教授带来了《ECCMID临床微生物年度报告》,详细介绍了今年4月21日—24日赴西班牙马德里参加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病学大会(ECCMID)的情况。年ECCMID临床微生物年度报告指出,目前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学的研究热点聚焦在难辨梭菌,莱姆病,耳念珠菌等的感染上。在新的诊断技术上,使用质谱方法快速检测抗菌药物耐药性,AcceleratePhenoTestBC试剂盒用于细菌快速鉴定及动态活细胞成像检测耐药表型的多中心评价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全基因测序(WGS)已经从研究到临床得到长足的发展,包括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二代测序直接检测超声降解液用于整形装置相关的感染诊断等。 中国医院马莜玲教授 随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田国宝教授以《产MCR-1多重耐药菌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传播》为题,通过对年10月至年4月广州市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车/地铁)车厢,电梯及扶梯扶手,自动售票机屏幕及按钮的近余例标本的采集,研究发现公交和地铁均检出MCR-1阳性菌,同时所有MCR-1阳性医院或人口密集区,公共交通系统MCR-1阳性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敏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田国宝教授 接着,上海交通大医院检验科主任李敏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人体共生菌在抵抗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探》的专题报告。李教授从分子技术的发展背景入手,通过对上海地区例不同年龄人群的调查,发现年龄因素影响鼻腔菌群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鼻腔菌群多样性增加;而性别对鼻腔菌群结构影响不大;同时,葡萄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是健康成人鼻腔菌群中的优势菌种;表皮葡萄球菌通过刺激宿主上皮细胞产生抗菌肽,有效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同时本身又可以通过形成生物膜有效抵抗抗菌肽的杀伤。李教授认为,人体共生菌是新型抗菌分子挖掘和开发的宝库。 上海交通大医院李敏教授 之后,医院副院长戴二黑教授,带来了《肝炎血源性传播的流行和标志物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戴院长从我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分析,强调母婴传播仍然是我国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约30%—50%的HBV感染来自母婴传播,目前主要采用的治疗方式是抗病毒治疗。在HBV的基因分型上,我国主要以B型和C型为主,通过HBV基因型的检测,可以明确HBV的复制能力和血清病毒载量,病毒突变和血清学转换,以及HBV的致病力,可以指导HBV的抗病毒治疗。 医院戴二黑教授 下半场的医院检验科主任胡敏教授和上海医院检验科主任张泓教授主持。 医院实验医学科主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主任应斌武教授,以《基于深度学习和多组学研究的结核病诊断模式探索》为题,从目前结核病的常规实验室诊断技术入手,指出结核病的诊疗和研究模式迫切需要革新,提出应该结合新的技术方法来发现新的有效的biomarker,探索结核病诊疗模式的优化,这已经成为结核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深度学习(deeplearning)是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拟合训练样本分布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可通过组合多维特征形成更加精简的低维度属性类别或特征,建立准确的分类预测模型。目前,应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开始基于深度学习和异构数据的疑难结核病的诊断和智能系统研发,对结核易感基因,外泌体miRNA和EHR联合建模研究。应教授还指出,单一层面的组学数据难以反映疾病的全貌,开展多组学整合研究,深入挖掘结核病生物标志物和机制探索非常必要。 医院应斌武教授 之后,医院检验科及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主任伍勇教授,给大家带来了《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伍教授从生物被膜的发现,定义,形成周期,感染相关的疾病,生物膜耐药性,耐药机制,生物膜形成相关信号通路,生物被膜感染治疗的基本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还分析了美洛昔康对人血清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指出控制生物膜感染不应该局限于控制其形成,应进一步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同时对其耐药机制深入研究,从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医院伍勇教授 最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汪洋教授,进行了《革兰氏阳性菌对人畜重要抗菌药物耐药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汪教授主要从酰胺醇类,恶唑烷酮类重要抗菌药物的研究背景,多重耐药cfr基因在革兰氏阳性菌的研究进展,酰胺类及恶唑烷酮类耐药基因optrA研究进展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汪洋教授 临床生化与质谱论坛 上半场首先由首都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培昌教授和上海市中医院检验科主任蔡枫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为美国Temple大学的肖卫东教授,肖教授给我们带来《质谱技术在病毒载体鉴定方面的应用》的精彩报告。 美国Temple大学肖卫东教授 肖教授首先以国外一个生物技术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为引子,通过分享自己在AVV病毒检测上的研究成果,逐步介绍AAV病毒载体,虽然目前已找到27个AAV糖基化位点,但AAV病毒载体在分泌的过程中涉及的蛋白糖基化,以及AAV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最后谈到通过质谱技术在AAV病毒载体检测上的应用。 第二位讲者为江苏省临检中心常务副主任许斌研究员,许研究员给我们带来《LDTs之我见》的精彩报告。 江苏省临检中心许斌研究员 LDTs:实验室自建检测,是指由单个实验室为临床应用设计的体外诊断策略,包括制定方案、产品制造和临床使用。年2月25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临床检验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卫办医函〔〕号),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界认为我国的LDTs时代来临了。实际是误读了卫计委的文件精神,实际上在我国,没有适宜于LDTs的法律法规,我国对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是多部门多层次的。虽然FDA和CMS(CLIA)也在LDTs的管理方面争论不休,但对实施LDTs的实验室要求及法律责任目标是一致的。年CLSI应FDA之约专门出了针对LDTs的指南,要求LDTs提供者需要满足诸多政策和条件。最后许研究员谈到自己对LDTs的见解,认为LDTs如果开展的话,需进行技术和质量评估,决定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其评价的内容包括分析有效性、临床有效性和临床有用性等。 第三位讲者为美国纽约大学的苏兵教授,苏教授给我们带来《Usingliquid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LC/MS/MS)inclinicaltoxicologyscreening》精彩报告。 美国纽约大学苏兵教授 苏教授认为医学实验室的发展类似于DNA的结构,呈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同理,质谱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苏教授详细介绍质谱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呈井喷式发展。苏教授接下来详细介绍质谱技术在药物滥用监测领域的应用,以阿片类药物的监测为例子,证明质谱技术对药物监测的重要价值。同时,介绍了不同质谱技术的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苏教授感慨道,质谱技术在近十年的发展是令人的叹为观止。 第四位讲者为新疆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昌敏教授,王教授给我们带来《阿尔兹海默症的前世今生》精彩报告。 新疆医院王昌敏教授 王教授首先从定义上对阿尔兹海默症进行介绍,目前该病的病因仍是一个未知;随后,通过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预计到年将有1亿以上的发病患者,目前该病也是国内增长最快的致死性疾病。该病主要以行为异常、记忆和定向障碍、语言障碍、思维和判断困难为特征;发展主要分为健忘期、混乱期、极度痴呆期三个阶段。关于该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65岁以上)、家族史、性别(女性是男性的2-3倍,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头部外伤史、脑血管因素(脑部相关疾病)、其他危险因素(吸烟等不良行为);目前国内AD的诊断现状为患病率高,就诊率低,诊断准确率低,治疗率低;如能及早就诊,预后较好,并能降低AD患者发病总数的1/3,降低患者一半的医疗费用。张教授随后谈到AD版的诊断标准,该标准的特点为把一些生物标志物作为诊断指标。目前的诊断该病所有方法主要有:量表智力的检测,神经影像学的检测,脑脊液标志物的检测,基因检测,实验室诊断,病理学诊断等。逐一介绍不同方法中涉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在AD诊断中的应用。并通过介绍目前已有的大量研究证实相关标志物在AD疾病的诊断价值。以AD7C-NTP指标为例,介绍该指标在AD早期筛查的适用人群、结果的判读、标本的要求等进行解读。最后,王教授呼吁大家应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