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抗血小板治疗应贯穿始终,是心血管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临床实践中,很多冠心病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应选择怎样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是困惑临床医生的现实问题。本次CIT大会上,医院的陈韵岱教授就此进行了详细的专业解析。 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从GRACE等研究结果来看,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比例较高,不容忽视。对冠心病患者而言,PCI治疗、心导管应用、因心衰住院等心血管相关因素是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就分类而言,根据血小板减少发生的时间,可将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为基线水平血小板减少与PCI围术期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前者可进一步分为假性血小板减少、骨髓性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加、脾肿大储存血小板增加;后者需要首先排除抗凝剂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可分为阿司匹林及ADP受体拮抗剂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以及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所致的血小板减少(GIT)。 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解析 对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冠心病患者应明确血小板减少的诱因并积极治疗;谨慎评估介入治疗的获益与潜在出血风险,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对介入治疗效果确切者,应合理选择介入治疗的器械及策略,在介入治疗后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严密随访以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及出血风险。 具体来说,基线水平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尚无大型临床循证研究,应坚持个体化治疗,一般在血小板20×/L或伴有出血倾向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ADP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应停用ADP受体拮抗剂,评估血栓形成风险,改用其他抗栓药物;1型HIT通常具有自限性,一般无需处理;合并GIT者应立即停用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及其他抗血小板及抗凝药,并在血小板低于20x/L时输注血小板。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wh/22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