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最近很多朋友都问过同一个问题,阿司匹林到底该不该吃?怎么吃?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为大家梳理了以下的内容,答案自然会揭晓了! 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同被称为世界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不但能够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还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防止发生心血管事件和血管性死亡,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患者的死亡率,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巨大。 01 阿司匹林用于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地位毋庸置疑。单独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心肌梗死、脑梗死和心血管死亡22%,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心梗、卒中及心脏性死亡与全因死亡发生率。无论是冠心病、脑血管病还是外周血管病(包括下肢动脉疾病),或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之后,阿司匹林都是一级推荐,即只要能够耐受或者无禁忌,阿司匹林都是常规使用的基础用药。 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 02 一级预防,即患者存在危险因素,但还未发病。一级预防包括防止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出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和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随后发生的血管事件。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是否获益一直存在争议,其核心问题是在何种人群中应用多大剂量阿司匹林才能在疗效和出血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年8月26日,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分别报告了两项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明确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一级预防的作用,中、低危患者阿司匹林的获益有限,甚至被潜在的出血风险抵消。 我国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我国数十位心血管领域的专家经过共同讨论,并制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提出了以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1.40-70岁成人; 2.缺血风险增高:初始风险评估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 两种情况需要 以下情况需要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1.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好了(</90mmHg)以后,如果年龄50岁以上,并且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 2.糖尿病患者50岁以上,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紊乱、吸烟和蛋白尿。 3.具备多项(4个或者4个以上)危险因素,如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血脂异常等。 4.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存在。 5.单个危险因素很严重,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III级。 6.高血压伴明显的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微量蛋白尿、肌酐水平轻度升高等。 以下3类人群不适宜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1.年龄70岁或70岁; 2.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3.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一级预防还需要好搭档 一级预防中不只有阿司匹林,还含有他汀。他汀的作用是稳定斑块和不让斑块发生破裂。中危(10年风险5-10%)、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该口服他汀进行一级预防,不管血脂水平是多少。、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一对儿好搭档,是双保险,两者协同作用,共同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防止心血管病人死亡。 一级预防除阿司匹林和他汀,患者还应该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酒、多运动、保证休息等,也要积极预防一些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 03 阿司匹林与出血 阿司匹林导致出血性卒中风险约为每千人每年0.3例,颅外和/或胃肠道出血为每千人每年0.7例。阿司匹林导致胃肠或者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长期使用,高龄、高血压、消化不良、疼痛、溃疡、消化道出血病史、肝、肾功能不全,同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者抗凝药,血小板减少症,既往出血病史,吸烟和饮酒等,另外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也可能是危险因素。口服阿司匹林之前应常规评估出血,积极处理可以逆转的危险因素,如控制好血压,停用有关药物,采取治疗消化道疾病和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戒烟酒等预防出血的措施,以保证阿司匹林使用的安全性,确保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获益大于风险。 阿司匹林仍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二级预防和高危病人一级预防的基础用药。阿司匹林没有过时,阿司匹林的神话将继续延续下去。 供稿者:神经内科二病房 赵倩 图片提供者:神经内科二病房 朱珊珊 校对:神经内科二病房 孙蜀宁 编辑整理:史 爽桑可心何 畅李彩飞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