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感和流感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较为多见。儿童、老年人、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妊娠期妇女、疲劳和生活规律紊乱者均为易感人群。根据病原体、传播和症状的不同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和流行性感冒(流感)。

          

上感:俗称伤风或急性鼻卡他(卡他性鼻炎),可由多种病原体(鼻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而致,其中鼻病毒常引起“鼻感冒”;腺病毒常引起“夏感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常引起“胃肠型感冒”。

感冒的传播途径有两种:①直接接触传染;②由感冒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鼻黏液、打喷嚏或咳嗽产生的气溶胶)而传染。如感冒者以其鼻黏液传播病毒,污染手或室内物品,再由此到达易感者之手,进而接种于鼻黏膜。此外,人佃对感冒病毒的易感性,也受许多因素(环境、体质、情绪)的影响。

流感:系由流感病毒(甲、乙、丙及变异型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极易造成大流行,往往在短时间内使很多人患病。流感潜伏期为数小时至4天,并发症比较多(如肺炎、心肌炎、心肌梗死、哮喘、中耳炎),年老人和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

          一、临床表现    

(一)上感

上感发病较急,初起时常有卡他症状,后期会出现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继发细菌感染,但普通感冒不会造成大的流行,并少见并发症。

1.全身可有畏寒、疲乏、无力、全身不适,有时有轻度发热或不发热、头痛、四肢痛、背部酸痛、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小儿则可能伴有高烧、呕吐、腹泻等症状。

2.病毒进入鼻黏膜细胞,释放出引起发炎的物质,使鼻腔及鼻甲黏膜充血、流鼻涕、或有水肿,同时嗅觉减退。

3.打喷嚏,鼻中的神经末梢受到黏膜肿胀的刺激,经过反射而打喷嚏。

4.咽部可有轻、中度充血,咽喉肿痛、咽干燥感、声音嘶哑和咳嗽等症状。

5.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仍正常或偏低。当并发细菌性感染时,则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二)流感

流感的发病急骤,局部和全身症状表现较重。可分型如下。

1.单纯型:全身酸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乏力、高热、头痛、畏寒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能有流涕、鼻塞、喷嚏、咽痛、干咳、胸背痛和声音嘶哑等,典型病程约1周。

2.肺炎型:在流行期间多见于小儿及老年体弱者,临床可见待续高热、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及咯血等。肺部可听到湿性哕音。X线摄片显示两肺可有散在絮状影。

3.胃肠型:除全身症状外,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典型病程2-4天,可迅速康复。

4.神经型:高热不退、头痛、谵妄以致昏迷。儿童可见抽搐及脑膜刺激症状。

      二、抗感冒药的组方原则    

由于感冒发病急促,症状复杂多样,迄今尚无一种药物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采用单一用药不可能缓解所有症状,一般多采用复方制剂。常用的组方搭配有:

1.解热镇痛药:感冒发热的温度虽不高,但常伴有疼痛(头痛、关节痛、肌肉痛),解热镇痛药可退热、缓解头痛和全身痛,常用对乙酰氨基酚等(由于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较多,已少用);

2.鼻黏膜血管收缩药: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有助于保持咽鼓管和窦口通畅,例如伪麻黄碱;

3.抗过敏药:组胺拮抗剂可使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干燥和变稠,减少打喷嚏和鼻溢液,同时具有轻微的镇静作用,如氯苯那敏(扑尔敏)和苯海拉明等。

4.中枢兴奋药:有些制剂中含有咖啡因,一是为了加强解热镇痛药的疗效,二是拮抗抗组胺药的嗜睡作用。

常用感冒药的组分

      三、药物治疗    

(一)非处方药

1.感冒后有微热或流感后出现高热,并伴有明显头痛、关节痛、肌肉痛或全身酸痛,可选服对乙酰氦基酚、阿司匹林(已很少用)、布洛芬等制剂。

2.感冒初始阶段,可出现卡他症状,如鼻腔黏膜血管充血、喷嚏、流泪、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可选服含有盐酸伪麻黄碱或氯苯那敏的制剂,如美扑伪麻、酚麻美敏胶囊、双扑伪麻、氨酚伪麻、伪麻那敏、氨酚曲麻等制剂。

3.对伴有咳嗽者,可选服有右美沙芬的制剂,如酚麻美敏、美酚伪麻、双酚伪麻、美息伪麻、伪麻美沙芬等制剂。

4.为缓解鼻塞,局部选用1%麻黄素、萘甲唑啉滴鼻剂、羟甲唑啉滴鼻剂、赛洛唑啉滴鼻剂等。使鼻黏膜血管收缩,减少鼻黏膜出血,改善鼻腔通气性。

(二)处方药

1.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亚洲A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活性,抑制病毒核酸脱壳,影响细胞和溶酶体膜,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使病毒增殖受到抑制。减轻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导致肺炎等并发症。对无合并症的流感病毒A感染早期,成人均一次mg,一日2次,连续3~5天;儿童一日3mg/kg或Smg/kg,分2次服用。疗程3~4天。

不良反应:口干、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病48h内用药效果好。甲基金刚烷胺用量:~mg/d,用法:分2次口服,其抗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高2~4倍,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

注意事项:孕妇、神经精神异常、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禁用,且此两种药物易发生耐药,目前全球流行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对其耐药。

2.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是一类全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药。可选扎那米韦吸入,给药一次10mg,一日2次,或口服奥司他韦,一次75mg,一日2次,连续5天,但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宜及早用药,在流感症状初始48h内使用较为有效。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禁用扎那米韦。

      四、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首先明确抗生素对导致感冒和流感的病毒均无作用!但病毒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当感冒时,病毒在咽喉部繁殖引起发炎,咽喉部细胞失去抵抗力,细菌会趁机繁殖,并发机会性细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疼痛、咳嗽、咳痰等症状。此时,往往要服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阿奇霉素)。

抗生素可通过杀灭或抑制细菌繁殖而起到抗感染作用。但应严格控制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C反应蛋白阳性,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没有并发细菌感染的症状、体征和证据时不应服用处方抗生素,凭执业医师处方或在医师、药师指导下应用。

2.鉴于治疗感冒药的成分复杂,对服用含有抗过敏药制剂者,不宜从事驾车、高空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等工作;含有鼻黏膜血管收缩药(盐酸伪麻黄碱)的制剂,对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气肿、青光眼、前列腺增生者需慎用;含有右美沙芬的制剂对妊娠初始期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服用含有解热镇痛药制剂时应禁酒,同时注意对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血小板减少症、有出血倾向者、上消化道出血和(或)穿孔病史者,应慎用或禁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重症肺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含有可待因和右美沙芬的感冒药物,因为可待因和右美沙芬的中枢镇咳作用可影响痰液的排出。青光眼患者不建议使用伪麻黄碱作为局部用药。

3.由于非处方感冒药物在2岁以下幼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尚未被确认,因此不能用于幼儿的普通感冒。若其症状必须应用药物控制,则应使用国家药政部门批准在幼儿中使用的药物。对≤2岁婴幼儿尽量避免服用含有减鼻黏膜充血剂伪麻黄碱、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的抗感冒药,或含有抗过敏药苯海拉明、溴苯那敏、氯苯那敏的镇咳药。

2~5岁的儿童,伪麻黄碱的剂量为成人的1/4;6~12岁的儿童,伪麻黄碱的剂量为成人的1/2,尽量使用糖浆或混悬液制剂。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因为此类药物与流感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即Reye综合征相关,偶可致死。

4.感冒一般为自限性,病程多在1周左右,无严重症状者可不用或少用药。注意休息,多饮白开水、橘汁水或热姜糖水。并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平时应到室外活动,增加身体的御寒能力,依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常开窗,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勤晒被褥。常作深呼吸换气。适宜营养,补充维生素,进食后以温开水或温盐水漱口,保持口鼻清洁。

5.感冒药连续服用不得超过7天,服用剂量不能超过推荐的剂量,在连续服用1周后症状仍未缓解或消失者,医院向医师咨询。

6.流感时,在发病36h或48h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虽然有资料表明发病48小时后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亦可以有效,但是大多数研究证明早期治疗疗效更为肯定。

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与普通感冒不同,目前已有特异性抗流惑病毒药物。流感患者只要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大多不再需要对症治疗(解热镇痛、缓解鼻黏膜充血、抗过敏、止咳等药物)。如果使用,应提高针对性,不一定都用复方制剂。

7.加强预防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疫苗需每年接种方能获有效保护,疫苗毒株的更换由WHO根据全球监测结果来决定。且必须与当前流行毒株的型别基本匹配,高危人群应当优先接种。由于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也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耐药性产生,建议抗流感病毒药物预防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高合并症风险人群的紧急临时措施。

8.孕产期妇女在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即可尽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斯他韦和扎那米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发热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不利影响,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妊娠3个月内禁用愈创木酚甘油醚。哺乳期妇女尽量不使用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金刚烷胺等,因为这些药物能通过乳汁影响幼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jg/106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