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由感染原触发、免疫因素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可导致严重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甚至猝死[1,3]。其中冠状动脉病变为其主要致死原因。有研究发现川崎病合并症的发生率与年龄显著相关,年龄越小,合并症的发生率越高[2]。

近年来,我国儿童川崎病死亡率显著下降。主要与国内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增强,及时采取了有效和及时的治疗相关。目前临床医师多采取在川崎病病程早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大剂量应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俗称静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案。病程早期大剂量应用IVIG大大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其作用机理主要为IVIG可阻断由感染原触发,而引起的血管损伤免疫反应,从而减轻冠状动脉损害[4]。

有研究证明,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IVIG佐以阿斯匹林是预防川崎病(KD)动脉损害目前较理想的方法,应在急性期尽早使用。经大剂量静脉滴注IVIG的川崎病患儿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较前改善[5]。

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川崎病患儿全部均使用IVIG疗法。日本川崎病研究组IVIG疗法适应症:冠状动脉瘤的高危病儿。目前我国多主张早期(发病7天内)应用。IVIG疗法的效果:单用阿司匹林组,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大性病变发生率为35%~45%;阿斯匹林和IVGG连用组,发生率为15%~25%。已形成冠状动脉瘤者,采用IVIG组动脉瘤退缩有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早的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关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诊断标准,即经首剂IVIG治疗后36小时仍持续发热或热退后再次发热的KD患儿诊断为IVIG无反应型KD,10-20%的KD病例属于此类型。由于IVIG无反应型KD其持续发热是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甚至冠状动脉瘤的最大危险因素,因此尽快将体温降至正常,对减轻与预防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IVIG仍然是公认能降低KD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的药物。但对于IVIG无反应型KD的最佳治疗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对连续2剂IVIG均无效的KD病(KD),临床医师患儿,临床对其治疗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案[7]。在此提醒临床医师,对于(IVIG)无反应型川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其活性成份为蛋白质,其中95%以上为免疫球蛋白。系由健康人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压滤分离法)分离纯化,去除抗补体活性并经病毒灭活处理制成。该制品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经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IgG在体内的半衰期一般为21-25天。故可用于治疗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2.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

对于治疗儿童川崎病,国内多家生产商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药品说明书描述:“应在发病10日内应用。儿童治疗剂量2.0g/kg体重。一次输注[8,9,10,11]。”作为川崎病的主要治疗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因该药品原料来自于人血,虽然对原料血浆进行了相关病原体的筛查,并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权衡利弊。

使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川崎病时,需注意观察是否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尽管国内该品生产商在其药品说明书均标注“一般无不良反应,极个别病人在输注时出现一过性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可能与输注速度过快或个体差异有关。上述反应大多轻微且常发生在输液开始一小时内,因此建议在输注的全过程定期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生命特征,必要时减慢或暂停输注,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个别病人可在输注结束后发生上述反应,一般在24小时内均可自行恢复。”以上说明均为在成年患者使用获得的不良反应观察资料。在儿童用药方面,多家制药公司说明书均描述为“尚不明确”或“无相关研究资料[8,9,10,11]。”

作为儿童用药,且一次大剂量静脉注射,我公司医学专家认为,临床医师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给予患儿更为严密的观察。国外有研究报道大剂量使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可能出现肾脏功能损伤[12~17]。故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说明书以外的不良反应,如肾功能损伤,临床医师应该及时停药,对症处理,保障患儿最大限度地获得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最后,需要提醒是,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作为处方药,临床使用需经专业医师的诊断和指导,方能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俊.川崎病患儿流行特征与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年

2,胡晓红、徐世侠、栾佐.川崎病及其合并冠脉损伤的早期诊断[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年08期

3,张丽、吕淑泓、于明华.例小儿川崎病合并症的临床特点[J].《广东医学》年第07期

4,王华芳、张育苗,孔艺.川崎病患儿静注丙种球蛋白前后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变

化[J].《浙江预防医学》年02期

5,尹满平.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J].《湘南学院学报》年03期

6,潘智军,陈继昌.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华夏医学》年04期

7.刘卓勋,谭晓梅,黄清明等.静注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循证治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8(4):

8.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药品说明书,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9.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药品说明书,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0.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药品说明书,四川远大蜀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1.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药品说明书,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2.VeberB,MohammediI,GachotB,BedosJP,WolffM"High-doseintravenousIgGtreatmentandacuterenalfailure."IntensiveCareMed21():-9

13.KoboskoJ,NicolP"Renaltoxicityof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ClinNephrol37():-7

14.FDA"ImportantdrugwarningAvailablefrom:URL:







































鍖椾含鍝簺鍖婚櫌鐧界櫆椋庣枟鏁堟瘮杈冨ソ
鍖椾含鍝噷鐧界櫆椋庣湅鐨勫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fl/75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