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示

本文一共个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音频时长632",建议您在WiFi环境下播放~

在上次我们分享了一个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案后,有一些类似的病人也找到我们,希望给自己一个治愈的机会。

今天分享的一个病案

怀疑是因为乙肝病毒引起的。

这是一个60多岁的阿婆。

4年前的一次普通感冒,让她发现了身上这个定时炸弹。

她当时因为感冒去看医生,验血时发现血小板较少,引起了医生的警惕。

医生便劝说她住院系统检查。住院后被诊断为:乙肝病毒性相关血小板减少,骨髓异常增生?乙肝小三阳,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她的整体情况有了改善。

但是,出院后血小板维持在30-60左右。一直到现在,都还是这样。

(这是8月中的检验报告)

这么低的血小板水平,让她全身都有很多暗色的瘀斑。不小心磕磕碰碰之后留下的,久久不散。

皮外伤倒是小事,只是,这么低的血小板水平,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内出血风险。

就像细线挂着的一把利剑,悬在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细线断了,剑就落下来了。

所以,

她和家人都有点提心吊胆,

日子再平静,内心也是不安的。

这次听说我们中医可能有办法,她女儿就带她过来就诊试试。

经过一番询问,我发现她的问题出在血分有瘀热。

(具体病历请见文末)

中医认为:

血要安宁,才不会离经妄行。

如果血分有热邪,热邪活动性过强,则会鼓动营血,引起一系列不正常的出血,例如鼻衄(出鼻血)、齿衄(牙龈出血)、经间期出血(排卵期出血)、胃出血、肌衄(皮下出血)等等。

反过来说,如果发现身体有这些异常出血,都可以找中医看。

阿婆看了两次以后,去医院验了一下血小板。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身上也没有那么容易起瘀斑了。

阿婆和家人都很高兴,至少可以舒一口气,没有那么担心了。

下面是刘丽和医生的点评:

刘丽和医生

她这个病人呢,医院考虑是乙肝病毒相关性的血小板减少的可能。

我治疗的主要的思路,还是血分有淤热。

它那个血分淤热的证据非常明显,主要是她那个舌下络脉曲张,舌边有瘀斑,晚上有口苦,脉也是偏涩的。这些症状主要指示的是血分的郁热。

我用的是犀角地黄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另外,因为她腰酸痛,夜尿,尺脉沉,提示了肾气不足,我还加了一点桑寄生、杜仲补肾。

辨证准,疗效才好。

快搬张小板凳来坐好,

科普时间到啦!

我们现在已经分享了2个血小板的病案了。

(上一个病案:花样少女,血小板一直偏低,中医给了她重生的希望+续篇)

这两个病案治疗的方向都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

那么,中医看病是怎样看的呢?

勉强来说(不算很严谨的):

中医,相对更侧重于证候分类。

例如:头疼。

感冒会头疼,血压高会头疼,睡不好会头疼......

那么,一个纯粹的中医,就可能更加侧重于通过辨析头疼背后的病因分类来治疗。

所以,可能感冒头疼可能会用到川芎,高血压头疼会用到天麻,......

一眼看过去,头疼怎么什么药都可以用?好像毫无章法,没有规律可循,一点都不科学!

其实,大原则是不变的,大道无形。

就像实战中排兵布阵一样,法无定法,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用药。

姚荷生老先生经常说,中医就是要“补偏救弊,因势利导”。

所以,姚派中医会更强调解除症状/证候背后的直接病因。

例如,一个病人,发高烧到39度,但他还觉得冷,不出汗。

发热、恶寒,这两个矛盾的症状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姚派中医就会认为,

这是体表的毛孔因为受了外寒之后,出现不正常的闭合状态。

毛孔闭合以后,体表的热量循环受到阻碍,人就会觉得冷。

同时,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不能正常散发出来。

所以,体温会升高。

这就是为什么发烧的同时,还觉得冷、不出汗的原因。

所以,

姚派中医就不会开板蓝根、蒲公英等,也不会用冰敷去消除多余的热量,

反而可能会用麻黄、羌活等辛温解表的药,并且还会叮嘱病人要盖被子、加热水袋、热水泡脚等等......

让热量不断累积,直到打破毛孔闭合的惯性。

当解除了体表毛孔不正常的闭合状态后,体温就能正常调节了,

也就退烧了。

所以,

中医并不是什么玄乎的纸上谈兵,

而是临床上非常实用的学科。

#刘丽和医生

擅长运用纯中医治疗小儿及成人外感发热、咳嗽,小儿腺样体肥大,哮喘,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失眠,颈肩腰腿痛,痛风性关节炎,荨麻疹,难治性湿疹,银屑病,牛皮癣等多种疑难杂病。

看病特点

耐心、亲和力强,擅长六经辨证,熟练掌握江西姚氏中医理论体系。师从多位名医(陈宝国教授、石强教授、姚芷龄教授、刘英锋教授等)。有扎实的临床经验,医院从医五年以上,主治医生,中西医贯通。

附:完整病历和处方如下: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fl/144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