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疾病传递健康

《CDC话防控》再次与您相约。节目中市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就群众需求,防病热点做宣传讲解,为呵护大众健康助力。本期节目由疾控中心防疫消杀科余鑫为大家带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方面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是我国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新发蜱媒传染病。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播。

什么是蜱虫?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节肢动物。蜱虫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背腹扁平,体型从芝麻粒大到黄豆大小不等。

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危害极大。

临床特征

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有疲劳乏力,厌食,腹痛,呕吐,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实验室检测常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尿常规检查多半病人会出现尿蛋白,甚至出现血尿症状。

危重患者一般伴并发症,多出现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膜充血、休克、呼吸衰竭等,最终因身体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流行病学特征

经蜱虫传播潜伏期为5-14天,经血人际间传播为7-12天。多发于春夏季,高峰在6-10月,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均较高。

如被蜱虫叮咬应如何处理?

1、尽量在24小时内取出以减小感染概率。

2、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或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3、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4、在蜱叮咬后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

1、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物;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要穿袜子、不要穿凉鞋;野外归来要更衣。

3、裸露的皮肤、衣物和帐篷涂抹、喷洒驱避剂可维持数小时有效。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又叫驱蚊酯)是抗蜱较为有效的药剂。

4、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5、如携带宠物,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虫,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

供稿

彭柳明

编辑

顾叶玲

校对

吴琴娣

审核

陈阿保

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fl/111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