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白癜风能治愈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谢别录工作室官方 有些人本来吃了药,病情应该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吃了一段时间会出现皮肤瘀斑、骨髓中巨核细胞改变,粘膜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则会增加生命危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某些药物致使周围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那么有哪些药物会导致这种疾病呢?1.抗凝血药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可分为I型和II型。I型轻度,继续使用肝素血小板也可恢复正常。II型严重,于首次用药后5~14引起血小板减少,常发生血栓合并症。其作用机制为:在肝素作用下,血小板释放出血小板因子IV(PE4)与肝素形成H-PF4复合物。此复合物对部分患者具有免疫原性,可形成抗HPE抗体(主要为IG),抗体以其Fab段与H-PE4复合物结合,再以Fc段与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结合,进一步激活血小板释放大量血小板因子,并促使血小板微粒释放和凝血酶水平增高,引起血小板减少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2.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氮芥、白消安等)的烷化基团(-CH2)与DNA链中的碱基对接,抑制DNA复制,阻碍造血细胞的分裂与增生,致骨髓再生障碍;抗代谢药(如氟达拉滨、甲氨蝶呤、吉西他滨等)通过与各种不同的核苷酸(核苷或叶酸竞争抑制,阻碍核酸代谢和DNA合成,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他抗肿瘤药如柔红霍素、名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3.血小板抑制剂血小板抑制剂是指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栓形成的药物,它们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多为免疫性。如阿昔单抗对血小板β3整合蛋白(糖蛋白HI4)有特异性,与其结合使β3整合蛋白发生结构性改变(形成新表位),导致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新抗原,引起用药患者产生抗血小板的抗体,形成血小板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免疫系统清除。依替巴肽、替罗非班、噻氯匹定、西洛他唑、氯吡格雷、沙格雷酯、阿司匹林、曲克芦丁等血小板抑制剂,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4.利尿药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通过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和形成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减少。孕妇于妊娠期服用噻嗪类利尿药后,新生儿有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这类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抑制胎儿的骨髓巨核细胞而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5.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可抑制环氧化酶,使血栓素A(TXA2)生成减少,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水杨酸钠等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6.抗癫痫药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可引起轻度血小板减少症,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可能为非免疫性的。某些抗癫痫药具有骨髓抑制或降低血小板作用,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三甲双酮等。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较常见的药源性血液性疾病,可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多数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常常被忽视。因此,应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权衡利弊,控制用药剂量,减少联合用药,增强预防意识,并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或体征,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采取措施进行对症治疗。如需公益咨询,可以填写公益咨询预约单,支持上传病例;提交后留意时间段内接听北京电话。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fl/106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