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相关因素如下: 1.感染约80%急性ITP病人,在发病前2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慢性ITP病人常因感染而使病情加重。 2.免疫因素病人体内有病理性免疫所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与抗体结合后易遭破坏。抗体不仅导致血小板破坏同时也影响巨核细胞成熟,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3.肝、脾因素体外培养证实慢性型病人脾能产生血小板特异性IgG,与抗体结合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脏遭到破坏,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1日,ITP病人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约为1~3日。另外,病人做脾脏切除后,多数血小板计数上升,表明脾脏在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中的作用与脾相似。 4.其他因素鉴于女性病人多见且多于40岁以前发病,推测本病可能与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对与抗体结合的血小板的破坏有关。 (二)临床表现 本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半数以上见于儿童,起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可出现畏寒、发热,全身的皮肤、黏膜出血,可有大片瘀斑甚至血肿。鼻、牙龈、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出血常见,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也较常见。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急性型病程多在4~6周恢复。 2.慢性型以青年女性多见。起病缓慢隐匿,一般无前驱症状。出血症状较轻,表现为反复发作皮肤及黏膜瘀点、瘀斑,可伴轻度脾大,女性病人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每次发作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迁延多年。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不一,急性型常低于20×/L,失血多可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2.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 3.其他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最短者仅几小时,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增高。 (四)治疗原则 1.一般疗法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创伤。避免使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口服泼尼松每次10~20mg,每日3次,病情急重可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一般用药后数日即可改善出血症状,但不能根治,停药后易复发。待血小板接近正常后,可逐渐减量,常用小剂量(每日5~10mg)维持3~6个月。 3.脾切除适应证:①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维持量必须大于30mg/d.切脾后约70%可获疗效。 4.免疫抑制剂用以上治疗方法无效、疗效差或不能切脾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或单独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应慎重。 5.输血和输血小板适用于危重出血者、血小板低于20×/L者,脾切除术前准备或其他手术及严重并发症,输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悬液有较好止血效果。 6.其他中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也有一定疗效。 (五)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注意出血部位、范围、出血量及出血是否停止,有无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 2.休息与活动血小板计数低于40×/L者,应减少活动。血小板低于20×/L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 3.饮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饮食。 4.症状护理皮肤出血者不可搔抓皮肤,鼻腔出血不止,要用油纱条填塞。便血、呕血、阴道流血需卧床休息,对症处理。 5.预防脑出血血小板计数<20×/L应警惕脑出血,便秘、剧烈咳嗽会诱发脑出血,故便秘时要用泻药或开塞露,剧咳者可用镇咳药。 6.药物护理本病首选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用药期间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药物不良反应(库欣综合征),说明在减药、停药后不良反应可以逐渐消失,以避免病人忧虑。还应定期为病人检查血压、尿糖、白细胞计数,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 7.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述本病为慢性病,易反复发作,帮助寻找诱因,以减少发作,增强治愈信心。 8.健康教育慢性病人适当限制活动;血小板<50×/L,勿做较强体力活动,可适当散步,预防各种外伤;避免使用损伤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吲哚美辛、保泰松、右旋糖酐等;定期门诊复查,坚持治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多少钱专业治疗皮肤白癜风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zl/24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