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31诊室,是血液肿瘤中心吴润晖主任的门诊地点,医院作为全国首医院,每天都吸引了全国大量血液病患者前来就诊。吴主任作为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副主任,针对我国国情,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出一套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用不到四分之一的国际推荐剂量让血友病患儿关节出血减少80%以上,帮助上千名血友病患儿告别了轮椅,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年,该方案获得世界血友病联盟承认,逐渐被推广到亚洲、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吴主任体谅患儿家长进京求医的难处,为了让更多的血友病患儿获得救治,她的门诊从不限号,上午半天的门诊总是延后到下午3、4点钟才能结束。

吴润晖主任

也正因如此,31诊室门口永远人头攒动。有时患者着急争先进入诊室问诊,导致其他患者也一拥而上,全部挤入诊室,对就诊秩序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从年起,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志愿者管理中心与ITP家园(血液病患者组织)合作,组织培训志愿者前往31诊室门口,提供维护秩序、咨询答疑志愿服务。四年来,累计服务患者余人;答疑超过万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多小时……这一组组的数字背后,是白求恩志愿者们的担当和责任。

志愿者小霞自年起在31诊室提供志愿服务。年初,由于小霞决定要回自己的家乡发展,在3月份的最后一天,小霞带着新志愿者红霞最后一次来医院做志愿者,正式将这一志愿者接力棒传递下去。

一上午,两人在不停地叫号、维持秩序,与患者交流,在她们专业、温暖的话语中,焦急等待的患者们慢慢地平复了心情,31诊室外秩序井然,吴主任在里面安心为病人就诊。

“姐,咱们这里人员密集,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您还是为宝宝戴上口罩吧。”

“大家先别着急,咱们按就诊号来。”

“您拿流调表了吗?”

“您有三天内的血常规检查吗?如果没有的话,先把号给我,我帮您把就诊号给吴主任,先开个血常规检查单。”

这样的话语一遍又一遍,虽然不断地重复,但是没有一丝的不耐烦。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一点多,志愿者们都没机会坐下来休息一下,眼看着就剩最后几位患者了,小霞终于可以喘口气。

“每名患儿和家长的背后,都有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漫长曲折的求医路往往使他们很脆弱。作为白求恩志愿者,我能够传给你的最有用的经验,就是共情。我们的志愿工作,除了维持秩序、协助就诊患者整理病历,以及引导他们进诊室后如何与医生沟通外,更要能够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境遇、理解他们的痛苦。很多家长在长期的看病过程中,特别需要倾诉和被理解,我们能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听他们把故事说出来,把情绪释放出来,才能陪伴他们走出阴霾,积极的去和医生沟通交流,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小霞对红霞说道。

志愿者小霞在诊室门口服务场景

“小霞,咱们又见面了!”一位家长看到小霞,立马热情的打招呼。小霞在这里做志愿者已经一年了,很多复诊患者都认识她。刚跟这位大姐打完招呼,另外一位患儿家长也拿着单子走到小霞跟前说:“你看,我家孩子血小板是个位数。”小霞一边帮患者仔细查看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又一边询问孩子日常生活情况,然后用所学医学知识坚定而真诚地给出建议。

最让人感动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是带自己的孙子来复诊的,为了给孩子看病,已经坚持治疗了半年多。从吴主任办公室出来,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孩子痊愈了吧?”小霞说。

“是呀,好啦好啦,谢谢,谢谢!感谢你这么久的支持和陪伴。”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31号诊室门口,今天这一棒正式交接到了红霞手里。无数个小霞走了,又有无数个红霞来加入,日复一日,暑去寒来,工作看似简单、重复而繁琐,但贵在坚持和自己不断学习成长。让人钦佩的是始终如一的真诚、热情和细心,让这份平凡而简单的志愿行动变得不平凡、不简单。

白求恩志愿者培训

白求恩志愿者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培训超过名志愿者,在白求恩精神的引领下,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提升志愿者的医疗相关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为社会输送专业的医疗志愿者。一个城市的文明,最根本的是人的文明,志愿服务人人应为,人人可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就医环境,愿每一个人都能行动和参与,从现在开始种下一颗志愿者的种子,让志愿精神不断传递,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识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zl/129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