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thrombocytopenia,DITP)是指药物导致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一般以100×109/L为界)而导致出血等症状的疾病。虽然许多药品在说明书不良反应项中表明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但实际临床的发生率,随人群的不同、药物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由于血小板减少症的隐匿性和可逆性,门诊患者许多情况只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方被发现。 ●发生机制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常与药物诱发的抗体相关,该抗体可引起血小板破坏或通过网织内皮系统清除血小板。这种形式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也称为药源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其他机制包括:由已知的细胞毒药物(常与剂量相关)的药物造成的骨髓抑制,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样综合征,这种综合征中自身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能在没有血小板减少相关性药物存在情况下持续存在。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 1抗凝血药 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轻度,继续使用肝素血小板也可恢复正常。Ⅱ型严重,于首次用药后5~14d引起血小板减少,常发生血栓合并症。 2抗肿瘤药物 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氮芥、白消安等);抗代谢药(如氟达拉滨、甲氨蝶呤、吉西他滨等);抗肿瘤抗生素(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等);铂剂(奥沙利铂、顺铂、卡铂)等,阻碍核酸代谢和DNA合成,引起血小板减少。 3抗菌药 万古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以及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利福平等均可引起抗体介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氯霉素和利奈唑胺则引起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磺胺类药物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其具有使骨髓抑制及抗体介导2种作用机制。 4血小板抑制剂 它们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多为免疫性。如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噻氯匹定、西洛他唑、氯吡格雷、沙格雷酯、阿司匹林、曲克芦丁等血小板抑制剂,可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 5利尿药 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通过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和形成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减少。 6解热镇痛抗炎药 保泰松、阿司匹林、布洛芬、水杨酸钠等也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对乙酰氨基酚和萘普生,研究者发现其药物依赖性血小板反应性抗体仅能针对药物代谢产物,而非针对完整药物。 7抗癫痫药 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可引起轻度血小板减少症,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可能为非免疫性的。某些抗癫痫药具有骨髓抑制或降低血小板作用,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三甲双酮等。 8降血糖药 某些降血糖药有抑制骨髓作用,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中以氯磺丙脲常见,格列本脲、甲苯磺丁脲等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以上几种药品现已很少使用。 9雌激素 长期应用己烯雌酚或其他雌激素后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一旦停药,血小板多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再次给药,血小板减少又可再现,骨髓抑制机制可能性大。 10中药制剂 穿琥宁注射剂可致患者血小板下降(程度为14×~86×/L不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提高血小板的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有关。鱼腥草注射液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更常见,抗血小板药蕲蛇酶注射液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血小板聚集功能受抑制,在常规剂量下即可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中药苍耳子、复方丹参片、六神丸和牛黄解毒片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11疫苗 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疫苗有:百日咳疫苗、乙肝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破伤风类毒素、脊髓灰质炎糖丸等。MMR三联疫苗可引起ITP样综合征。 12其他药物 奎宁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清和IgG能诱导巨核细胞的凋亡、细胞活力的显著下降,以及前血小板生成的显著减少。金制剂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具有以下倾向:停药较长时间后发生,更常发生于HLA-DR3的患者,并且与血小板糖蛋白Ⅴ的非药物依赖性抗体相关。一些治疗造血功能异常以及癌症的白细胞因子和造血生长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L-2)等可致急性血小板减少,这类制剂可直接引发血小板破坏,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硫酸鱼精蛋白可与肝素形成复合物而对循环血小板起直接破坏作用,导致轻度的血小板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奎宁可能是最常见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因,但在患者的用药史中常会被忽略掉。奎宁也出现在用于腿部痛性痉挛和其他症状的常见制剂中,其常被写为“金鸡纳”这种可提取奎宁的天然产品。另外,某些食物也含有奎宁,如国外某些饮料(汤力水);而坚果类含有奎宁酸。 一项调查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年1月~年4月收录的国内医学期刊进行检索查阅,发现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分布情况,见表1。 ●临床表现 当患者在使用一种或几种不同药物或草药、食物、饮品或其他物质的患者中,出现新发的血小板减少,尤其是突发的意外的血小板减少或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反复发作而无明显其他病因,应怀疑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通常是单纯性的(即,不伴有贫血、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或凝血异常)。 ●开始每日使用药物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是6日,范围是1-10日。骨髓抑制性药物多在疗程后期剂量足够时发病。少数药物(如金盐)因可在体内长期滞留,可于数周至数月后引起血小板数减少。 ●停用可疑药物后恢复的中位时间为5-7日 ●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这是最早最常见的出血症状,有些患者于皮肤出血的同时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较严重的患者可在出血症状的同时出现全身症状,在敏感性患者中也可于用药后数分钟内发生,主要有寒战、发热、无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关节痛、皮肤瘙痒与潮红等。这些症状既可单发也可多发,可能与血小板在循环血中的大量破坏有关。 ●治疗 大多数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无需特定的治疗,因为停用该致病药物后,其血小板计数将迅速恢复,通常在5-8日内恢复。 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与其所需要的药物(如用于治疗感染的抗生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如果可能我们优选采用另一类药物替代,以避免与致病药物发生潜在的抗原交叉反应。如需要抗凝治疗时,可以应用非肝素类抗凝药如:达那肝素、来匹卢定和阿加曲班、磺达肝癸钠等。如果没有替代药物种类,可给予同类的不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但对大多数药物而言并没有良好的数据支持这种做法。 当血小板减少严重(即,血小板计数10,/μL)和/或有出血时,除了停药还需要其他治疗。 ●对于大出血的患者,合适的治疗包括血小板输注。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而言,当有出血但不严重时,口服泼尼松1mg/kg,一日1次是常用的选择,因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最初并不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相鉴别。然而,尚无证据证实糖皮质激素对确诊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静脉给予免疫球蛋白的临床价值并不明确,但该药可用于虽输注了血小板但仍持续出血的患者。 ●由重金属如金盐及砷化合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用二巯丙醇、二巯丁二钠以加速重金属离子的排出。 ●TPO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治疗实体瘤化疗后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适用对象为血小板低于50×/L且医生认为有必要升高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由于药物依赖性的血小板反应性抗体可持续存在多年,并在先前暴露后长达10年时间,若再次暴露时仍可引起急性、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所以应告知患者无限期地避免使用该药,并建议其佩戴医疗警示腕带以明示该事实。当血小板减少相关药物被怀疑是一种常用药物时(如,对乙酰氨基酚、食物或一种草药制剂),患者将可能再次遭遇该药的某种形式,可在严密监督的情况下谨慎地再次使用该药,而不是冒险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再次接触。 ◆与诱导药物依赖性抗体相关的完整药物数据库参见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正规白癜风能治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