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常规结果可以反映出人体许多的变化,但众多的检查结果真的每个人都完全掌握了吗?接下来看一下,你对血常规的解读到了哪个阶段吧~

任劳任怨住院医

1.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代偿性增多:缺氧。

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血小板

正常值:(~)×/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血沉

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白细胞(WBC)

正常值:

成人(4.0~10.0)×/L

新生儿(15.0~20.0)×/L

6月~2岁(11.0~12.0)×/L

4~14岁约8.0×/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白细胞分类(DC)

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B):

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

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单核细胞(M):

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正常值(50~)×/L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

如果以上内容你都掌握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达到了一个住院医的基本要求并且逐步向更高的级别迈进,下一级别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运筹帷幄主治医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正常值80~95f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减少:常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正常值27~32pg

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值(百分比)0.32~0.36

临床意义

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正常值(百分比)0.~0.

临床意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营养缺乏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类法

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正常值6.3~10.1f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减少:常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6.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成人绝对数(24~84)×/L,百分数0.~0.

新生儿绝对数(~)×/L,百分数0.02~0.06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障碍性贫血、大出血;

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这些我都已经掌握了!」好吧,假如这些在你看来都是些小Case,那你已经步入了牛人的境界,从此可以指(zhi)点(zhi)江(dian)山(dian)。但不要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还有最后一个阶段没达到——

俾睨天下主任医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百分比)约0.,绝对数</红细胞

临床意义

明显增多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2.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正常值(百分比)

幼稚中性杆状粒细胞0.01~0.05

中性粒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0.50~0.70

临床意义

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数超过10×/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6%,为轻度左移;>10%,为中度左移;>25%,为重度左移。

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叶白细胞>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3.红斑狼疮(LE)细胞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80%),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简介

王清彦副主任中医师

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疾病。对内科各科疾病治疗研究均有涉及,尤其对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和精神疾病有较多的治疗经验,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合中医辨证,利用中西医之长,对中风偏瘫、帕金森氏病、眩晕、痴呆等整理制定了系列方案,用于临床有较好的疗效。特别对于中风偏瘫,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立足于辨证施治,整体调节,把疾病的共性与个性、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制定出针对中风病风、火、痰、瘀、虚、气、毒等诸因素的协定处方,必要时配合溶栓,治疗脑梗死,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时期,突出个体化治疗,早期介入康复措施,效果较好,减低了死亡率和病残程度。对脑出血病人,开展了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大大提高了脑出血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了致残程度。在治疗中风偏瘫、帕金森氏病、眩晕、痴呆等疾病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基本形成了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方药序列化,使很多病人摆脱了口舌歪斜、偏瘫、言语不清、头晕头痛、痴呆的困扰。参与编著《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年被评为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中风脑病诊疗全书》、《中医诊疗荟萃》、《心脑病研究》等论著四部,并在《中风脑病诊疗全书》一书中任常务副主编。曾有学术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中医药为主治疗小中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中脏腑对早期康复的影响》《卒中后抑郁症》等十几篇先后发表在《临床神经病杂志》《临床荟萃》《河南中医》《康复与临床》等省或国家级杂志上。为河南省中医急症脑病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院创建于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为医院;河南中医院;医院;新农合定点单位。

 医院占地面积1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现有床位99张,实际开放床位99张,全院职工70多人,其中卫技人员60人,副高职称3人。医院设12个职能科室,2个病区。拥有大型美国GE核磁共振、德国进口钬激光碎石机、大型DR、钬激光、经颅多普勒超声、全自动生化仪、四维彩色超声等先进设备。

  

(长按识别商水仁济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白殿疯病厦门那一家医院可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xg/79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