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也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最为广泛的实用技术之一。近年来,机械通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但机械通气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另一方面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对新生儿生理功能产生了影响。

主要原因

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的通气容量和通气压力。通气过度可造成容量伤和气压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通气不足可发生中毒,气道压力不足可造成肺不张等。

2.患儿-呼吸机不同步主要见于控制通气方式(CMV)。其原因包括通气量不足、患儿烦躁不安、病情加重、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吸痰等操作对患儿的刺激等。

3.院内感染。院内机会菌定植到口咽、气管、肺,加重疾病过程、延长撤机时间。

七大并发症

儿机械通气的并发症有: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肺炎,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最常见的并发症[2],国外报道VAP发生率7%~28%[3],国内有报道[4]VAP发生率为39.02%。

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3~5d或5~7d是最易出现的时间窗,尽可能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有效的措施。

给予呼吸机治疗后患儿发生肺部感染或肺部感染加重的原因包括接触传播、血行传播和医源性传播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表现与肺炎相同,体温不稳定、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嗜睡、外周循环灌注不良、心动过缓、酸中毒、低血糖、血小板减少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导致患儿呼吸衰竭不能好转,也是难以撤离呼吸机的主要原因,严重感染甚至造成患儿死亡。

因此,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作。如给予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及时清除口咽及呼吸道分泌物、加强胃肠道管理、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患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其发病与持续高浓度给氧、正压机械通气、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及肺部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5],以肺部炎症反应、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病死率极高,在1岁内病死率可达30%~40%,存活者常伴有明显的肺发育障碍和肺功能衰竭。

3.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是呼吸机治疗的并发症,即使使用正确的参数,仍无可避免[6]。早产婴肺更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其机制与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出、抑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合成及炎症反应的参与相关。应注意避免肺泡的过度膨胀和不张。感染和PDA参与并加重VALI。VALI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压伤。是VILI中影响最大、最值得







































鐧界櫆椋庢敞鎰忎粈涔?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闂村尰闄㈡渶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xg/75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