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ITP,又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多以激素、免疫抑制剂、血小板输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治疗为主。 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副作用大、易反复,输注血小板长期进行易使体内产生抗体,后期出现无效输注。对此,患者们为治疗疾病纷纷把眼光转向了毒副作用较小且适用人群广泛的国之瑰宝-中药。那么,中药是如何辩证施治,去治疗ITP的呢? 在中医药领域,ITP属于“血症”、“葡萄疫”、“温病发斑”、“血瘀发斑”等范畴。病因:由于热毒炽盛,气不摄血,致使血妄行;或可能为肝实脾虚,肝木凌土,脾不统血而引发该病。病情长久不愈会导致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 因此,中医辨证施治对于治疗ITP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具体如下: ITP处于急性期,多以出血为主要表现,中医中属于热邪迫血妄行,灼伤血脉。自此,建议可以使用“三粉汤”进行调治,这“三粉”分别是三七粉、水牛角粉、羚羊角粉。 其中三七粉有着止血、散瘀、定痛的作用;水牛角粉有着清热凉血、解毒止血的作用可使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明显增加;羚羊角粉有着平肝熄风、散血解毒的功效,三粉合一效果显著。 慢性或是难治性ITP,患者临床上出血现象很少,大部分没有明显症状出现,多以“气伤”为特点,“气伤”即“气虚”,按病情轻重及演变规律分为肺脾气虚,风邪上扰和脾肾阳虚、瘀阻脉络两型,以脾肾阳虚、肺脾气虚为本,瘀阻络脉为标,病程中反复风邪上扰之象。对此,针对病情建议可以使用“四君子”汤进行调治。 四君子汤,是六君子汤的减法,又因汤中四味药物,药性温和而著称,其中有:太子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太子参:甘温益气、健脾补肾为君药。 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药。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为臣药。 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1 以上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对于采用中医药治疗ITP还需针对患者病情、体质等多因素综合考虑用药,切勿私自用药,耽误患者病情,得不偿失! 节后献礼 专家预约渠道 2月15日-2月25日 1.长按识别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