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是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抗血小板类药物在抗栓治疗药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不断充实的抗血小板类药物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药物选择,同时在提升抗血小板效果、平衡好出血和血栓风险、降低死亡率、减少病人痛苦,实现个体化用药方面均带来十分有益的帮助。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5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西洛他唑、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阿司匹林(Aspirin)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腔内血栓的形成抑制作用较弱,其抗栓疗效明显弱于其他抗凝药物,不作为首选。也有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男性较好,这可能与女性的血小板环氧酶对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较高有关。

长期服用一般为75-mg/d。在PCI围术期,以往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择期PCI术前至少2h,最好24h前给予阿司匹林mg口服。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负荷量mg。术后:阿司匹林mg/d长期维持,并需要联合应用另外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阿司匹林在预防卒中复发,及主要血管事件上的疗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阿司匹林哮喘也偶有出现。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单独应用作用较弱。与华法林合用防止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血栓形成。

单独应用疗效不及与阿司匹林合用者,单独应用时,每日口服3次,每次25-mg;与阿司匹林合用时其剂量可减少至每日-mg。

注意与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及溶栓剂合用时应注意出血倾向,心肌梗死低血压患者慎用

西洛他唑(Cilostazol)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基本功能为抗血小板聚集。主要适应症为外周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并发症、脑梗塞、脑血栓和间歇性跛行症等。

据调查,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60岁以上中国人发病率高达79.9%,70岁以上为%,其中间歇性跛行发病率约为40%。因此,西洛他唑在我国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应用广泛。

西洛他唑一般口服,每次mg,每日2次。和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比的优势:1、适应症明确,用于改善由于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肢痛、发冷及间歇性跛行等缺血性症状,是治疗间歇性跛行的首选药。2、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报道来看,西洛他唑在治疗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上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双嘧达莫。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会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年经FDA批准上市,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常用药物,也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类药物。

该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近期发作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

口服吸收迅速,每日一次,每次75mg。该药与阿司匹林、萘普生、华法林、肝素、溶栓药等联用可增加出血风险;CYP2C19慢代谢型患者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联用奥美拉唑会降低该药血药浓度,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当阿司匹林遇到氯吡格雷

需要注意的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或再住院的风险,轻易采用双联疗法有可能增加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风险,实际应用时应结合患者个体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出血。

替格瑞洛(Ticagrelor)也属于P2Y12受体拮抗剂一类。与氯吡格雷不同的是该药是一种环戊基三唑嘧啶,作为活性代谢产物,其无需经肝脏代谢激活即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故起效更迅速(30分钟)。

该药在代谢过程中可与P2Y12受体可逆性结合,因而能更快地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效应,在末次剂量的24小时内,随着血药浓度的下降,抑制作用快速衰减,血小板功能也随之快速恢复。

由于该药是距离最近的新型抗血小板类药物,其临床应用价值许多还停留在试验阶段。

总结

抗血小板类药物作为抗栓治疗的重要支柱,未来会更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去,但无论选择何种抗血小板类药物,兼顾风险和效益比,追求更高的安全性将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皮肤白癜风专科医院
苯酚价格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wh/78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