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方法最好 http://m.39.net/pf/a_4654498.html 这是一例以肾脏、血液、心脏等多系统受累起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肾功能急骤恶化、血小板显著减低,同时合并急性脑梗的中青年男性病例,考虑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性大,合并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治疗方面较为曲折困难。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38岁,因“双下肢水肿、散在出血点3月,左上肢无力4天”于年10月27日入院。 现病史 患者年7月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伴散在出血点,查血PLT6×10^9/L;24小时尿蛋白(24hrUP)1.63g,血肌酐升高(具体不详);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25%,心包积液;抗核抗体(ANA)(+)1:。医院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甲泼尼龙mgqd静脉输液×3天→80mgqd静脉输液×5天→36mgqd口服,并予他克莫司1mgtid、羟氯喹0.2gbid口服,特比奥皮下注射。患者PLT最高升至80×10^9/L,复查超声心动图示LVEF恢复至66%。年9月就诊我院门诊,查血PLT19×10^9/L,血Crμmol/L;尿常规:蛋白微量,潜血阴性;24hrUP0.61g;ANA(+)H1:80,抗组蛋白抗体(AHA)弱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L)-IgG(+)18.3GPLU/ml、ACL-IgA(+)42.3APLU/ml、抗β2GP1抗体-IgA(+)76.1AU/ml,狼疮抗凝物(LA)1.76。将甲泼尼龙规律减至30mgqd,加用艾曲泊帕50mgqd,患者未遵嘱停用他克莫司,期间PLT渐升至×10^9/L。-10-23日患者出现吞咽费力、言语不利,次日左上肢无法抬举,外院头CT:右侧颞叶低密度,考虑脑梗塞。我院急诊查血HGBg/L,PLT12×10^9/L;血涂片:可见红细胞碎片;尿常规:蛋白1.0g/L,潜血25Cells/μl;血Crμmol/L,Alb34g/L;胸腹CT:双侧胸腔积液;双肺渗出性病变;肺动脉干增宽,心包少量积液;腹腔积液。肾脏超声:双肾大小尚可,皮质变薄,肾内动静脉血流稀疏,肾外动静脉(-)。予甲泼尼龙80mgqd静脉输液、人免疫球蛋白(IVIG)20gqd静脉输液×3天,并收入内科加强监护病房(MICU)。起病来精神、饮食、睡眠欠佳,二便正常,体重稳定。无光过敏、脱发、皮疹、关节痛、雷诺现象。 既往史 高血压20年,血压最高/mmHg,未规律诊治。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 否认吸烟饮酒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 体温36.3℃,呼吸18次/min,心率次/min,血压/99mmHg,SpO2(RA)98%,E4V5M6,心、肺、腹查体无特殊,双足水肿。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双侧腱反射亢进,双侧Chaddock征、Babinski征(+),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 诊治经过 入院后完善血常规:WBC5.14×10^9/L,HGB86g/L,PLT33×10^9/L;网织红细胞5.65%;血清铁蛋白ng/ml;血Crμmol/L,Urea41.97mmol/L,Alb27g/L;尿常规+沉渣:蛋白0.3g/L,潜血Cells/μl,正常形态RBC占%;24hrUP0.85g;血CK24U/L,CKMB-mass1.4μg/L,cTnI0.μg/L,NT-proBNP>pg/ml;血PT13.2s,APTT33.3s,Fbg2.20g/L,D-Dimer0.93mg/L;ESR11mm/h,hsCRP3.38mg/L;补体:C30.g/L,C40.g/L;超声心动图:LVEF56%,左室下后壁中段、室间隔中段运动稍减低;头颅CT:右侧基底节区、右侧额、颞、顶、枕叶多发缺血性改变。考虑诊断SLE可能性大,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CAPS),入MICU后予甲泼尼龙1gqd静脉输液×3天→80mgqd静脉输液×12d。因血小板恢复不佳,年11月11日起予第二轮甲泼尼龙1gqd静脉输液×3d→80mgqd静脉输液,再次予IVIG10gqd静脉输液×3d,单膜血浆置换共20次(末次年11月20日)。年11月15日予利妥昔单抗0.6g静脉输液。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复查补体C30.69g/L,LA1.31,ACL-IgG转阴,抗β2GP1-IgA、ACL-IgA滴度仍较高,PLT仍在10×10^9/L以下。期间予患者肝素抗凝,后因血小板下降,查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相关抗体阳性,后改为阿加曲班抗凝,维持APTT在45-50s。转入风湿免疫科后完善骨穿示骨髓增生活跃,巨细胞成熟障碍,考虑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可能性大,将激素逐渐减量,至年12月22日起减至甲泼尼龙52mgqd口服,间断予环磷酰胺0.2giv(累积量0.8g),并加用艾曲波帕50mgqd,患者PLT逐渐升至53×10^9/L。复查头CT和头MRI+SWI提示亚急性脑梗死伴出血,一直未恢复抗凝。肾脏方面,患者在MICU期间予间断血透,监测血Cr降至-μmol/L,Urea25-35mmol/L,每日自主尿量>0ml,血透减至每周1次。患者合并顽固高血压,逐步调整降压方案为合贝爽6mg/h泵入,坎地沙坦+卡托普利→贝那普利、阿尔马尔、尼膜同、可多华联合口服降压,收缩压能控制在-mmHg。患者在MICU期间曾出现肺部感染,予特治星抗感染后,近3周未再发热。 讨论 患者目前考虑诊断SLE可能性大,合并CAPS。患者病程中合并急性脑梗,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血小板减低,经过两轮大剂量激素冲击、二十次单膜血浆置换,IVIG静脉输入以及美罗华治疗,并予间断抗凝、血液透析等治疗后肾脏方面部分改善,未再出现新发血栓形成,但患者血小板恢复不满意,期间新出现脑出血,同时合并难治高血压,考虑后续治疗存在诸多困难,提请内科大查房。 放射科丁宁医师 患者入院后完善了多次头部影像学检查,CT示右侧额叶、顶叶、颞叶多发片状低密度区,从皮层下至白质均有受累;右侧的基底节区亦可见大片缺血性的改变,后续历次复查CT提示缺血范围逐渐增大;此外可见右侧额顶叶皮质下方沿脑沟回分布稍高密度影,不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局部的微出血灶。MRI亦提示右侧大脑半球亚急性缺血性的改变及微出血灶,解剖部位符合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MRA提示右侧的颈内动脉、右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 风湿免疫科周佳鑫医师、姜梦迪医师 患者中青年男性,急性病程,病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多系统受累(血小板减低,蛋白尿、肌酐轻度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伴心肌酶升高,多浆膜腔积液),结合ANA、抗磷脂抗体谱(aPLs)阳性,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性大。患者经大剂量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后病情一度好转,但很快进入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急性脑梗死,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小板明显减低,血涂片见少量破碎红细胞,考虑TMA可能性大,期间复查aPLs仍为阳性。患者短期内新发脑梗、TMA、血小板减低,需考虑诊断CAPS可能性大。CAPS发病率极低且病程凶险,预后很差。CAPS的治疗首先需祛除诱因(例如感染等),欧洲大规模CAPS队列研究提示大剂量激素、抗凝及血浆置换三联治疗可提升患者存活率。此外,也可考虑应用IVIG。对于SLE继发CAPS,可加用环磷酰胺。如果患者为复发或难治CAPS,也可使用美罗华。国际上还有补体C5a单抗成功治疗的个案报道[1,2]。该患者起病急,于MICU经高强度原发病治疗后肾脏方面得到改善,未新发血栓事件,但血小板仍持续减低,后行骨髓涂片考虑符合ITP表现。患者转入我科后考虑原发病治疗已非常充分,因此将激素逐渐减量,并间断予小剂量环磷酰胺静脉注射,加用艾曲波帕升血小板治疗,之后患者血小板回升尚满意。患者原发病抗凝指征明确,但头颅影像学提示有新发脑出血,加上血小板仍偏低,且在MICU治疗过程中不除外出现HIT可能,因此下一步抗凝治疗的时机和强度的把握存在困难。本次提请大查房,请血液科、神经科协助判断恢复抗凝的时机及抗凝药物选择,并请肾内科指导后续肾脏方面的治疗。 神经科曹宇泽医师 患者中青年男性,多系统受累。神经系统方面,年10月23日出现突发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和额叶、顶枕叶一个相对大片的超低密度影,考虑急性脑梗死,鉴于患者基础存在抗磷脂综合征,所以加用了抗凝治疗。此后患者神经科方面症状相对平稳,但年11月19日复查头CT示原有病灶周围出现一些新发高密度影,考虑出血转化可能;头MR的SWI序列符合亚急性脑梗死伴出血,遂暂停抗凝;后续完善头MRA,提示右侧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年12月9日患者复查头颅CT,可见右侧基底节区新发小出血灶,位于原脑梗分布范围内部,仍考虑出血转化进一步加重。20年12月22日再次复查头CT并未见原有出血加重或新发出血,整体较前稍有吸收。从青年卒中角度出发,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血管壁受累。包括炎性以及非炎性病因,非炎性血管壁受累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夹层还有烟雾病等,炎性的主要指血管炎,该患者评估MRA未看到相关表现;(2)心源性栓塞或者心源性机制参与的可能,但患者并无相关证据;(3)遗传性疾病,患者无家族史,临床表现亦不典型,考虑遗传性脑血管病诊断不成立;(4)高凝状态,该患者存在抗磷脂综合征,要警惕高凝状态继发脑血管病可能。综上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考虑APS相关可能性大。该患者后续抗凝策略制定较为困难,从获益的角度上讲,患者APS继发脑梗,存在抗凝指征,但该患者脑梗之后出现出血转化,在没有抗凝的基础上出血吸收并不顺利,且血小板水平较低,后续抗凝出血风险较高,但患者在微出血灶增多的情况下症状并无明显加重。对于这种无症状性出血转化,针对病因的抗栓治疗启动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建议在充分衡量利弊后可以在出血稳定两周后应用抗凝治疗,抗凝同期需严格控制血压,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血液科毛玥莹医师 该患者基础病考虑SLE,CAPS可能性大。患者病程中血小板减低较为突出,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曾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加用抗凝之后再次下降。血小板减低原因方面,仍需依照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以及脾脏扣留造成分布异常、假性血小板减少等进行分析。生成减少方面,部分APS患者因为骨髓内血栓形成导致骨髓坏死继发血小板生成减少,CAPS继发炎症风暴时可能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也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以免疫介导破坏为主,如抗磷脂抗体介导免疫破坏,还有继发ITP、TMA、肝素类药物介导的破坏相对常见。该患者脾脏不大,两次骨髓涂片均提示巨核细胞的增生正常,在生成正常的背景下,需考虑存在ITP的可能。此外,患者有明确肝素使用史,需要考虑HIT可能。该患者血小板减低程度较重,距使用肝素时间是5-7天,无新发血栓症状,可疑存在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4Ts评分总计为3分,HIT可能性低。患者后续使用阿加曲班抗凝后血小板仍持续下降,距肝素使用3周后血小板仍未恢复,不符合HIT对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反应,综上HIT诊断可能性不大。APS患者抗凝方面,该患者血栓风险非常高,有绝对指征进行抗凝,目前为止出现的都是动脉血栓,如果不考虑出血的问题应进行高强度的抗凝,即华法林抗凝并保证INR3.0-4.0,或者是INR2.0-3.0并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鉴于该患者除了APS之外还有至少20年的高血压史,可能更适合INR2.0-3.0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方案。但目前患者血小板较低,其出血风险偏高,加用阿加曲班抗凝后初期可将APTT控制在正常上限,若无出血可再适当上调APTT,然后再重叠华法林,初步目标INR调到1.5左右,之后根据病情再行调整。 肾内科刘岩医师 患者青年男性,多系统受累,诊断SLE可能性大,合并CAPS。肾脏方面血尿、蛋白尿均不突出。以快速进展的肾功能恶化更为明显,肌酐自μmol/L很快增长到μmol/L,尿素氮也从14mmol/L升高到45mmol/L,同时伴血压明显升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外周血涂片亦多次发现破碎红细胞。患者考虑急性肾损伤(AKI)明确。AKI原因方面,肾前性因素证据不足,亦无肾后性梗阻及肾脏大血管血栓的表现,考虑肾性因素可能性大。综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肾脏小血管TMA导致AKI可能性大,而TMA可能由APS或SLE继发。CAPS注册研究结果表明肾脏是CAPS最常见受累器官,达到了73%[2]。治疗方面,在CAPS治疗中血浆置换属一线治疗,文献中强烈建议在诊断CAPS之后12小时内尽快开始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治疗对CAPS具体获益机制方面,目前基础研究尚未获得明确结果,但是从原理上来说,一方面血浆置换可以清除患者循环中的抗磷脂抗体、细胞因子及补体,而通过输注新鲜血浆可以补充包括蛋白C、蛋白S在内的抗栓蛋白,因此对逆转高凝状态也有益处。从数据上来看,如果连续五次进行血浆置换,IgG和IgM型的ACL滴度都可减少95%。目前血浆置换暂无最佳实施方案,但大部分的病例报道还是采取每日或者隔日进行置换,最少进行三至五天,最多可进行1-3周甚至更长,急性期建议连续进行血浆置换。该患者前期基本每日一次血浆置换,后面基本也是隔日进行,前后共20次,血浆置换的力度很大。此外,CAPS注册研究表明传统三联治疗(抗凝+大剂量激素+血浆置换)效果最佳,病死率最低[1]。该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炎症指标下降,补体较前回升。LA最低降到了1.03,ACL-IgG也明显下降;停止血浆置换后LA及ACL-IgG有所回升,但并未新发脑梗,血液系统有恢复趋势,肾功能也在恢复过程中,并无必要行进一步血浆置换。该患者肾脏还有进一步恢复的前景,但最终恢复程度仍需进一步观察。患者基础合并慢性高血压,近期CAPS肾脏打击后血压更难控制,后续RAAS抑制剂的用量可能要进行微调,在能够很好地抑制RAAS系统激活的情况下,保证肾脏灌注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CCB的药物。在此期间需监测患者出入量,合理制定透析超滤量,避免其他肾毒性药物使用,观察后续肾功能变化。 风湿免疫科蒋颖教授 患者基础病SLE可能性大,继发CAPS,导致TMA、脑梗、血小板减低,治疗过程中出现脑出血。目前患者脑出血相对稳定,结合各科意见,近期可考虑恢复抗凝,但后续继发出血风险仍很高,可考虑逐渐上调抗凝强度,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病情并告知抗凝治疗意义及风险。 转归 患者在大查房后决定逐步恢复抗凝治疗,但患者在后续治疗过程中陆续出现会阴部感染、肺部混合感染等,同时血小板再次降至10×/L左右,无法恢复规律抗凝。患者之后因为肺部感染加重再次转入MICU,之后家属决定转回当地进一步治疗。 点评 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CAPS)发病率低,病情重,预后差。虽然该患者最终预后不佳,但对这类复杂危重的患者,早期识别病情并积极治疗原发病仍然是治疗的根本,同时需要多科协作,方有可能更好的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Rodríguez-PintóI,EspinosaG,ErkanDetal.Theeffectoftripletherapyonthemortalityofcatastrophicanti-phospholipidsyndromepatients.Rheumatology(Oxford).Jul1;57(7):-. 2.Rodríguez-PintóI,MoitinhoM,SantacreuIetal.Catastrophicantiphospholipidsyndrome(CAPS):DescriptiveanalysisofpatientsfromtheInternationalCAPSRegistry.AutoimmunRev.Dec;15(12):-. 文字/章里西承飞姜梦迪周佳鑫蒋颖 审核/曾小峰 编辑/张妙颜高学敏 责任编辑/孙颖昊 执行主编/刘晓清 主编/李雪梅贾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jg/132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