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检验科张校辉冯晓晓 审稿:温医院郑美琴 患者,女,14岁,年12月9日以血小板减少前来我院血液病科就诊,医生询问病史查体后,开具血常规+手工血小板计数的申请单。患者在门诊采血后,经BC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为×10^9/L。在手工计数时,形态学检测人员发现血小板凝集,查看血小板直方图呈锯齿状,尾部抬高,如图1所示: 图1患者第一次标本在BC上血小板检测直方图 看到这样的结果,作为检验人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做的流程如下: 我科人员立即询问采血人员采血过程,得知采血顺畅后积极联系接诊医生,询问患者病情,医医院两次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均小于×10^9/L,查体患者疑似有出血点。随后我们联系到患者家属,向家属解释需重新采血(用EDTA-K2抗凝管、枸橼酸钠(1:9)抗凝管以及预稀释管)以排除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PTCP)的可能。在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前,我们利用刘A、刘B染液快速染片,发现涂片中血小板散在多见,未发现血小板凝集,如图2所示: 图2患者第一次EDTA-K2抗凝标本涂片镜下形态(×0) 根据镜下情况,对血小板数进行估计,血小板数(×10^9/L)=一个油镜视野中血小板平均个数(18)×15×10^9/L=×10^9/L(参考依据王霄霞.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8)。 取得患者同意后分别抽取EDTA-K2抗凝管,枸橼酸钠抗凝管,预稀释标本共3管血液标本,采血过程顺畅,立即用BC上机检测,EDTA-K2抗凝管血小板为×10^9/L,直方图呈锯齿状,尾部抬高,如图3所示: 图3第二次EDTA-K2抗凝标本检测数据
枸橼酸钠抗凝管血小板为×10^9/L,直方图呈锯齿状,尾部抬高,如图4所示: 图4枸橼酸钠(1:9)抗凝标本检测数据 立即对EDTA-K2抗凝标本涂片染色镜检,涂片中可见部分血小板聚集成堆。如图5所示 图5患者第二次EDTA-K2抗凝标本涂片镜下形态(×0) 预稀释标本用BC预稀释模式检测,血小板为×10^9/L,血小板直方图如图6所示,血小板直方图曲线光滑: 图6预稀释模式血小板直方图 我科室人员遂对第一次EDTA-K2抗凝标本涂片结果为散在可见产生疑问,将第一次EDTA-K2抗凝标本重新上机复查(此时距离第一次采血时间约为95分钟),血小板为×10^9/L,40分钟后对第二次EDTA-K2抗凝标本及枸橼酸钠抗凝标本重新上机复查血小板分别为×10^9/L、×10^9/L,直方图分别如图7(曲线已趋向光滑)、图8所示。 图7第二次EDTA-K2抗凝标本(放置40分钟后)检测数据 图8枸橼酸钠(1:9)抗凝标本(放置40分钟后)检测数据 最终我们发布的血小板结果为×10^9/L。 此案例的提示: 1)这个标本尽管血小板直方图异常,镜检发现血小板凝集,但两台血细胞分析仪均未给出血小板聚集?的Flag,说明仪器可能会漏判血小板聚集; 2)建立实验室显微镜复检规则以及显微镜镜检的重要性; 3)实际工作中不要忽略图形数据。 结论: 我们分析该例血小板假性减少可能与全血标本放置时间有关。有研究报道,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放置15~30min,因为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形成丝状伪足,数个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随着时间延长,这种假性聚集就会发生解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此案例中的标本采集后立即上机测试与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测试血小板差异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报告时限的原因,我们有时候做不到放置15~30min,所以在遇到EDTA-K2与枸橼酸钠抗凝均凝集时,不要急于把它归为罕见模式(EDTA-K2与枸橼酸钠均导致PLT假性减少),要考虑到是否存在全血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综合分析后与临床沟通,使结果发挥应有的价值,不误导临床判断。 参考文献 [1]倪琛,成玲.末梢全血的放置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4(6): [2]王瑞红.采血方法与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职业与健康,,22(21)- 赞赏 长按白癜风康复来袭协和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会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