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对人体至关重要,具有促进血液凝集的作用,如果血小板少了,就会引起牙龈、皮下,甚至内脏出血。 50岁的陈阿姨被诊断为肺结核,服用抗结核药治疗1个月后,她发现自己的牙龈经常不明原因的出血。到医院检查血常规后发现,她的血小板低于正常水平。“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陈阿姨的血小板减少呢?
经询问发现,患者近期服用的药物有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以及中药护肝药和化痰药。药师对此分析后认为,患者血小板减少很可能与利福平的使用有关,即利福平引起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经与主治医生沟通后,建议患者暂停使用利福平。停药1周后,陈阿姨的血小板水平果然恢复正常了。 出血情况有轻有重通俗地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就是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后,引起周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正常值),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即当药物所致血小板计数低于×/升时可诊断为此病。当然,不是服药期间发生的血小板减少都定义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医院请医生加以判断,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后再诊断。 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机制还在研究中。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药物作用于造血的骨髓,在源头上使血小板生成减少,这类药有环磷酰胺、氯霉素等; 二是药物引起免疫性或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多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像利福平、肝素等就属于这一类。 一旦发生药源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通常有数日、数周或数月的用药史,发病时间因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异。时间短的,可在用药后数小时发病;常见的,在用药后1~2周发病;时间长的,可在数周,甚至数月后发病。 症状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危及生命。同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低热为主)、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头痛、视物模糊、谵妄、抽搐、昏迷、无尿或少尿、皮肤瘙痒与潮红等。 与众多药物都有关以下分类介绍已有文献报道,明确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抗肿瘤药环磷酰胺、氮芥、甲氨蝶呤、吉西他滨、柔红霉素、丝裂霉素、奥沙利铂、依托泊苷、利妥昔单抗等。抗菌药氯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万古霉素、克拉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链霉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血小板抑制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噻氯匹定、西洛他唑、沙格雷酯、曲克芦丁等。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乙酰唑胺等。解热镇痛抗炎药布洛芬、水杨酸钠、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等。降血糖药氯磺丙脲、格列本脲、甲苯磺丁脲等。心血管药洋地黄毒苷、维拉帕米、地高辛、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卡托普利等。抑酸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抗病毒药伐昔洛韦、茚地那韦、阿德福韦酯、α-干扰素等。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硫氧嘧啶类等。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性激素药己烯雌酚、他莫昔芬等。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利培酮、舒必利等。免疫抑制药环孢素、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等。中药制剂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剂、复方丹参片、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等。疫苗百日咳疫苗、乙肝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破伤风类毒素、脊髓灰质炎糖丸等。其他药物肝素、青霉胺、地西泮、有机砷类、铋剂、氯苯那敏、非那西丁、乙胺嘧啶等。轻症者及时停药即可患者在应用药物,特别是以上提到的药物时,应该遵从医嘱,定期检查血常规。特别是那些用药前就已有血小板计数偏低的患者,开始治疗时应每3天监测1次血常规,2周后变为每周监测1次。医院或医生就诊时,应把之前的用药史或相关病史告知新的医生,以便医生了解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如选用对血小板影响小或无影响的药物。 一旦用药后发现了出血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患者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停用可疑药物。 通常,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轻症者停药1周左右,出血即可逐渐停止,无需其他治疗。但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则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全血,并进一步做骨髓检查。若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治疗。 文/医院王怀冲施英杨威 图/来源于网络 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hl/26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