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凝剂,但在使用过程中,可出现肝素诱导的重症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和血栓形成,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L_yn89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何为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应用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小板减少,称为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目前研究报道HIT有两种类型。I型HIT为免疫性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与循环中血小板直接相互作用所致,常无临床症状;Ⅱ型HIT即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免疫介导的反应,血小板计数×/L或较基础值下降50%,严重者伴出血和或血栓形成。临床所指HIT即为Ⅱ型HIT,其产生机制是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PF4)形成肝素PF4(HPF4)复合物,促进机体产生IgG抗体(少数IgA或IgM),IgG与HPF4形成IgGHPF4复合物,导致血小板活化,引起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活化的血小板又导致更多的HPF4复合物形成,进一步加剧血小板数量减少及高凝状态。 如何诊断HIT? HI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血小板减少,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动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或肺栓塞(PE),动脉血栓形成可致栓塞性卒中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导致死亡。 临床用抗原免疫检测HIT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微粒凝胶免疫测定)特异性仅为中等,血小板功能检测如5羟色胺释放测定(sRA)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激活试验(HIPA),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被认为是检测HIT的金标准。 国外目前推荐的HIT诊断标准为: 1、肝素治疗期间发生血小板减少(×/L或较治疗前基础值减少50%); 2、ELISA及功能性试验(如SRA、HIPA等)证实为HIT; 3、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在1周内恢复正常; 4、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5、若伴有急性血栓形成则诊断为HITTS。 HIT的治疗 对于HIT高危患者立即停用低分子肝素,应用非肝素类抗凝药抗凝,同时予地塞米松(30mg/d)冲击治疗2天,输注血小板(2U/d×2天),监测血小板和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尽管目前对输注血小板和应用激素存在争议,但笔者认为对急剧重症血小板减少和出血患者,进行激素冲击治疗可考虑酌情血小板输注(PLT≤3×/L),疗效明显。 北京治白癜风上那个医院北京市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hl/20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