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指红细胞由毛细血管外渗,在皮肤及黏膜引起瘀点的出血性疾病。紫癜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与遗传、血管退化、免疫、感染、药物、慢性疾病、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黏膜出血,可导致贫血、出血性休克的并发症。目前主要是根据病因选择药物等对症治疗,预后与病因有关。

血管性紫癜遗传

血管性紫癜的发生与遗传相关,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率较高,有家族聚集倾向。此外,许多遗传性疾病可出现紫癜症状,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高胱氨酸尿症等,这些疾病可导致血管壁损害致病。

血管退化

常见于身体机能衰老、营养元素缺乏、恶性肿瘤疾病等导致的血管壁成分改变,导致血液外渗。

免疫

血管性紫癜与自身免疫病相关,可发生血管壁的变态反应。血液中IgA水平往往增高,体内免疫因子对血管壁攻击导致血管壁破坏致病。

感染

常见于重症病原体感染疾病,如流行性脑脊膜炎、败血症等。大量病毒、细菌入侵导致血管壁破坏,出现血液外渗出现紫癜。

药物

部分药物对血管壁有损害,可导致紫癜发生,如糖皮质激素、青霉素、阿托品、水杨酸制剂、安眠药等。

慢性疾病

病情较长的慢性疾病可合并血管性紫癜,与疾病累及血管出现的血管壁损害有关,常见于慢性肝肾功能损伤、糖尿病等。

血小板性紫癜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有止血作用,当血小板过少会导致紫癜发生。血小板性紫癜与血小板生成过少、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液稀释导致血小板相对过少有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增多症等,均为血小板数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此外,免疫因素、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也可导致血小板破坏,大量输液会导致血液稀释出现血小板相对过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出血。血小板无力症、巨型血小板病等为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凝血机制障碍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和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两方面。如血友病甲(缺少Ⅷ因子)和血友病乙(缺少Ⅸ因子)均为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所致的出血大多为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当凝血功能障碍时会导致出血导致紫癜发生。

紫癜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出血大小为3~5毫米。广泛或局限性瘀点及瘀斑往往自然出现,摩擦、外压或其他外伤也可引起。黏膜也出血,特别常见的是鼻出血,肾脏、膀胱、子宫、肠胃甚至脑或网膜皆可偶然出血。紫癜可隆起,也常有荨麻疹及多形红斑样损害,偶尔发生水疱。

过敏性紫癜患者腹部常有剧烈的绞痛,有时呕吐或腹泻。患者也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及血压增高等肾炎症状,少数患者发生脑出血、肠套叠、肠梗阻或肠坏死。部分慢性病程患者也可反复发生关节炎、肾炎、呕吐、头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脾脏往往肿大。

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的症状及时就诊皮肤科,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注意与溶血危象、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鉴别。当急性大量出血导致休克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更多儿科、皮肤疾病及皮肤美容等方面的知识

请扫描下面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hl/121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