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有急慢性之分,虽然患者最主要的症状都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现象,但很多情况下,急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影响却是完全不同的,还希望大家能够仔细分辨清楚,对症治疗。 关于急性血小板减少和慢性血小板减少的不同表现我们简单介绍如下: 发病人群不同: 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发病于儿童,年龄在10岁以下,而慢性血小板减少多见成年女性患者,以20岁-50岁为主,男性患者较少见。 发病表现不同: 急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发病前1-2周多会有感染史,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等,起病急骤,患者多有发热,畏寒,怕冷,以及广泛的皮肤黏膜紫癜以及出血现象; 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病情隐匿,多伴有长期的牙龈出血,皮肤紫癜,鼻衄以及月经过多等现象。 出血程度不同: 急性血小板减少皮肤出血表现为皮肤紫癜,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鼻、齿龈出血也较为常见,还可伴有胃肠道、泌尿系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但如见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血疱,又伴见头痛或呕吐,往往为颅内出血先兆,要特别警惕。 一般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成正比;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散在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疱,泌尿系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 疾病预后不同: 急性型血小板减少病程多为4-6周,最长半年可自愈,肝及淋巴结一般不肿大,10%-20%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颅内出血时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病死率1%,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计数减少。 此外,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即便通过治疗用药,血小板数值提升至正常值,也存在反复发作的可能,需要正确对待,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信各位看到以上文章中的表述,对急慢性血小板减少之间的不同都有了大体的了解,小编在此提醒,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以上症状,医院去接受科学的治疗,切莫一拖再拖,加大后期治疗难度。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关于血液病方面的疑问,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进行咨询,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还可以扫描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