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工作的通知 提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种病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来告诉你关系大着呢。 我们先来给它断个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年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部分病例病情严重,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时间多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尤其是5-8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一、临床表现被蜱叮咬后的1-2周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的病人,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可导致多器官损伤,出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二、传播途径(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或者分泌物也可能引起感染。三、预防措施(1)做好个人防护。上山劳作或外出爬山、野餐时,穿长袖衣服,着浅色、光滑衣服,皮肤涂抹驱避剂等。(2)注意环境清理。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防治。(3)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四、蜱叮咬后如何处理(1)发现被蜱虫叮咬时,不要生拉硬拽。(2)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医院就诊 五、如何预防 重要提示 发热伴急性期病人 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 要注意预防 人际间的传播 相关案例 9月7医院报告一化迎风生活区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以下简称发热伴),病例为老年女性,病情危重,现重症监护室抢救中。年以来,报告我区的发热伴病例均分布于金山镇的部分村居社区,病例均有山地和农田作业暴露史。发热伴俗称“蜱虫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通过蜱虫叮咬感染,发病时间多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多分布于、丘陵、山地、森林地带,部分病例病情严重,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 因此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如果家中有亲人因患发热伴而住院,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及分泌物并减少探视。象山居委会排版:黄天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fl/144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