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到来,气温升高,蜱进入生长发育的活跃期,由蜱叮咬引起的蜱传疾病也进入高发期。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哪些人容易感染这种病?日常生活中怎么预防?6月17日,记者就此到桓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采访。

桓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于莉莉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年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部分病例病情严重,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时间多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尤其是5-8月份是发病高峰期,人们在野外劳动作业、休闲旅游、户外活动及野营时,经常会发生被蜱叮咬事件,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或者分泌物也可能引起感染。

“被蜱叮咬后的1-2周,一般会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于莉莉说,“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的病人,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可导致多器官损伤,出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于莉莉介绍,预防被蜱叮咬,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上山劳作或外出爬山、野餐时,穿长袖衣服,着浅色、光滑衣服,皮肤涂抹驱避剂等。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于莉莉提醒市民:“发现被蜱虫叮咬时,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医院就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zl/153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