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后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问题还是比较好解决的,打个三五天「升白针」,白细胞很快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血小板减少有时候就非常棘手,十天半个月升不上来很正常,一两月升不上来也不奇怪,最后会导致化疗剂量降低、时间推迟、甚至治疗终止,从而影响抗肿瘤疗效。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今天我们聊聊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的那些事,希望能帮助大家对CIT有一个更好的管控,让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不再那么棘手。 1、CIT的定义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导致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L。 2、CIT的发生机制 CIT的发病机制包含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以及血小板分布异常。 A.生成减少: 化疗药物可对血小板生成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包括抑制造血干细胞和各级巨核系细胞增殖和分化,使成熟巨核细胞产生减少,抑制成熟巨核细胞生成和释放。 B.破坏增加: 化疗药物可导致药源性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报道反复应用奥沙利铂可诱导并维持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分布异常: 化疗药物导致肝窦损伤,肝窦内皮细胞受损并脱落,肝窦阻塞,进而引起门脉高压和脾机能亢进,血小板在脾内滞留和破坏增加,引起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下降。此类情况多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患者可合并脾肿大和门脉高压等并发症。 3、CIT的诊断及分级 诊断: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L;发病前明确使用了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未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化疗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患者伴或不伴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红斑或鼻衄,甚至内脏出血;排除由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检测样本抗凝剂所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再次使用该化疗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再现。分级:划重点肿瘤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非常多,包括肿瘤相关血小板减少,如癌症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等等。临床医生常常习惯性地将血小板的减少归为骨髓抑制的表现,但当临床常规的治疗效果不佳,或血小板减少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和伴随症状不能完全用骨髓抑制来解释时,需要鉴别寻找其他因素,以便及时恰当地处理。不同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措施也是不一样的,如药源性血小板减少就要停止服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一定要对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行对因治疗。图片来源:站酷海洛4、CIT的治疗与预防治疗:CIT治疗是指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或者血小板计数低于75×/L时采取干预措施,包括血小板输注或者药物治疗。预防:当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75×/L时干预,有些患者的骨髓抑制可能比较严重,在下一化疗周期前血小板计数无法恢复到正常值,仍会影响化疗的进程。故提出了预防治疗的观念。一级预防:CIT的一级预防是指针对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进行预防。二级预防:即针对上1个化疗周期发生过Ⅲ度及以上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为保证后续化疗顺利进行,可在本周期化疗后预防性使用血小板生长因子的临床干预措施。二级预防适合的人群上一个化疗周期发生过Ⅲ度及以上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以及上一个化疗周期发生Ⅱ度血小板减少但同时伴有以下一项出血高风险因素的患者为二级预防的推荐人群:①既往有出血史;②化疗前血小板计数<75×/L;③接受含铂类、吉西他滨、阿糖胞苷、蒽环类药物的化疗;④肿瘤细胞骨髓浸润所造成的血小板减少;⑤体能评分≥2;⑥既往接受过放射治疗,特别是长骨、扁骨(如骨盆、胸骨等)接受过放射治疗;⑦合并使用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肝素、抗生素等。5、CIT的治疗措施CIT的治疗方式包括血小板输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年CIT共识中也提到了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目前国内上市的TPO受体激动剂包括艾曲泊帕和阿伐曲泊帕。艾曲泊帕具有肝毒性,且不能与食物同服,阿伐曲泊帕没有肝毒性且可以与食物同服。参考资料1.杨渤彦.实体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识别和处理[J].中华医学杂志,(08):-.2.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临床,,46(18):-.来源:复星健康医生端 编辑:33 授权转载,投稿及爆料请及时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33 梅斯医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zl/148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