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是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是一种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体对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PF4)的识别,损伤了血小板以及内皮细胞而导致,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小板减少。若同时有血栓形成,则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andthrombosis,HITT)。 1HIT分型 HIT-Ⅰ型(隐性HIT) 肝素治疗后1-4天;血小板轻度降低,常x/L,罕见x/L;发生率10%-20%;病因学:非免疫介导;临床结果:良性、自限性 HIT-Ⅱ型 肝素治疗后5-14天;血小板基数水平下降30%-50%,常x/L;发生率1%-3%;病因学:免疫介导;临床结果:可引起严重的威胁生命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 按HIT-Ⅱ型发生时间分类 1.典型HIT 约70%患者开始使用肝素第5-14d出现血小板减少。 2.速发型HIT 见于25%-30%患者,在使用肝素24h内突然出现血小板瞬速下降,此患者常在数周内出现(d)有过肝素暴露史,体内已然存在循环性HIT抗体。 3.迟发型HIT 较罕见,血小板计数下降发生于停用后数天,通常HIT抗体滴度较高。 2HIT发病机制血小板因子(PF4)是巨核细胞合成的,存在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颗粒中带高正电荷的特异性蛋白,它与带负电荷的肝素分子有很高的亲和性。两者结合形成肝素-PF4复合物,使得PF4的构象发生改变,产生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G、IgM和IgA抗体。其中IgG最为重要。 PF4/肝素复合物形成后可结合于血小板表面,其抗体(IgG)的Fab段对其识别并形成肝素-PF4-IgG复合物,Fc段则通过与自身结合或邻近的Fca受体结合而激活血小板并导致其促凝微颗粒(如血清素、组胺、血小板衍生因子及Ca2+)和更多PF4释放,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活化的血小板又导致更多PF4/肝素复合物形成,使上述反应呈瀑布效应接联放大,最终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及高凝状态。同时,抗体也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肝素-PF4复合物,引起内皮损伤。 此外,PF4-抗体复合物还可激活单核细胞而导致组织因子合成及释放增加进一步加重内皮细胞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且PF4本身还可以减弱肝素抗凝作用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3临床诊断4Ts评分法: 4Ts评分系统总分值为8分,其中6~8分为HIT高度可能性,发病概率为30%~80%;4~5分为HIT中度可能性,发病概率为10%~30%;0~3分为HIT低度可能性,发病概率5%。 4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高灵敏度的抗原测定HIT抗体(抗PF4-H抗体)的ELISA方法是目前较为公认的HIT筛查手段。 SRA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是目前公认的参考标准。该试验的缺点是检测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性,试验成本高且耗时长。 5诊断流程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均提倡对疑似HIT患者首先采用4Ts评分,根据分值确定危险度、是否使用替代药物以及是否进行实验室检查。 6HIT鉴别诊断HIT与临床上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相鉴别: 1.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相比,HIT患者出血较少见。 2.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相比,ITP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LT计数相关。 3.与药物,感染等所致血小板减少相比,药物感染在去除诱因后,患者PLT计数可恢复正常。 4.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将血样置于EDTA抗凝及枸橼酸钠抗凝血中分别计数PLT数量进行确诊。 5.多种混杂情况的血小板减少。 总结HIT是肝素的严重不良反应,有较高血栓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使用肝素抗凝患者要提高认识和警惕性,应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率。 嘉会检验现提供抗PF4-H抗体检测,如需检测请提前致电。 联系 嘉会检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xg/110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