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华肿瘤杂志,,40(9):-. 为提高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thrombocytopenia,CIT)的诊治水平,促进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在实体瘤领域的合理用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CSCO)CIT共识专家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以及相关共识和指南的基础上,于年、年CSCO会议期间举行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研讨会,年达成共识并制订《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版)》,年对版共识进行修订,供中国肿瘤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概述 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机制,尤其是对巨核系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的一种最常见的肿瘤治疗并发症,是临床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CIT可能造成患者的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甚至终止化疗,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并影响治疗效果、增加医疗费用。当血小板计数50×/L时,可引起皮肤或黏膜出血,同时患者在承受手术和侵袭性创伤性检查中存在一定风险;当血小板计数20×/L时,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危险性;当血小板计数10×/L时,则有自发性出血的极高危险性。 美国一项针对例实体瘤CIT患者的调查显示,当以紫杉类为基础、以蒽环类为基础、以铂类为基础、以吉西他滨为基础时,化疗患者CIT的发生率分别为21.9%、37.8%、55.4%和64.2%。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和乳腺癌患者CIT的发生率分别为61.7%、50.5%、45.6%和37.6%。以紫杉类为基础、以蒽环类为基础、以铂类为基础、以吉西他滨为基础化疗方案中,血小板计数持续处于75×/L~×/L的患者占17.6%~41.0%,血小板计数75×/L的患者占4.3%~23.2%,血小板计数50×/L的患者占1.9%~11.2%。4种化疗方案中,血小板计数50×/L者以非小细胞肺癌所占比例最高,为10.7%。 CIT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疗药物对巨核系细胞的抑制作用所导致的血小板生成不足和血小板过度破坏。许多化疗药物和联合化疗方案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通常在化疗后3~4d出现。血小板计数最低点出现的时间和降低的幅度视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是否联合用药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化疗次数而不同。即使是同一化疗方案,随着疗程的累加,对于同一个患者引起的CIT会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剂量的累积而造成持续骨髓抑制所致。 CIT的诊断和分级 血小板正常值范围标准:外周血血小板计数×/L~×/L。 1.诊断标准: (1)外周血血小板计数×/L;(2)发病前应有确切的应用某种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且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所致症状与体征逐渐减轻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3)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特别是排除所患的基础病变和合并症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骨髓肿瘤细胞浸润等;(4)排除使用同样能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化疗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5)避免以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作为检测样本抗凝剂所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6)患者伴或不伴出血倾向,如皮肤上有出血点、瘀斑或原因不明的鼻出血等表现,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器官组织出血迹象;(7)重新使用同样化疗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再次出现。 2.CIT分级: 参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定标准4.03版,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对CIT进行分级和出血严重程度评估。CIT的诊断和评估见图1。 ▲图1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的诊断和评估 CIT的治疗 CIT的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CIT的治疗流程见图2。促血小板生长因子有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白癜风诊疗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