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位患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女婴。因“腹泻待查”首次在我院就医,根据以往病历以及各项系统检查,我们迅速确定了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在第一阶段的治疗无效时接着开展新一阶段的治疗,最终将患者基本治愈,实现出院归家静养。本例患者年纪尚轻,属于急性型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有很多关键点需要注意。 女,岁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年12月 药物治疗 住院24天,用药21天 腹泻症状、出血点、瘀斑完全消失,面色恢复血色不发青 初识患者小莉妈妈呆坐在诊室门口,双眼无神注视着走廊。我很是疑惑于是上前询问了一番,了解到她的宝宝小莉目前因为“腹泻待查”被收治入院,她的病历提示她半个月前的排便呈黄绿色胶冻样,还是带有少量血丝的稀便,无发热、呕吐、抽搐等症状。而后医院就诊时接受过肠炎抗感染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到今天入院前,小莉再次出现排黄绿色夹杂少量血丝的脓性稀便,脸色发青,她的妈妈就赶紧带她来了就医。 从小莉妈妈口中了解到,小莉自出现排便异常以来精神反应良好,食饮无碍,尿量均正常,这两天小莉的腿上忽然出血,但是腿上却没有明显的伤口。于是我先为小莉安排了血常规系统检查,一小时后的报告显示小莉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水平,我连忙和小莉妈妈沟通安排小莉住院。下午的血小板监测亦显示计数一直低于正常水平,体格检查表明小莉的生命体征平稳,体重22kg,精神反应状态好,呼吸较为平稳,无脱水貌,面部布有少许出血点,胸前有1cm×2cm的暗红色瘀块;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由上述信息,可以将小莉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治疗过程为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我们选择第二天再次对小莉进行全身检查,进一步发现:小莉腿部的出血点直径在0.-2.5mm间,表皮呈红色,周边原发的出血点则呈紫褐色,用手指按压时不褪色,也没有高出皮面;生长的瘀块比出血点大,形状不一;小腿肚有局部突起肿物;可见的黏膜组织存在于血疱中肉眼可见的高出黏膜的薄壁含血性腔隙;鼻侧有出血,齿龈边缘少有渗血,眼部结膜有出血;影像学检查有局限性包块血肿,脾脏未增大;骨髓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无增多。综合上述信息,可进一步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图为小莉的腿部出现的和瘀斑 对小莉的病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后,我们确定了诊疗方案,此前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一是要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二是要确认小莉是否为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者。问题确认无误后,采用传统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提高血小板计数。治疗一周了后,效果不是很理想,应用利妥昔单抗等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用药半个月后,血小板计数趋于稳定,维持在72×10?/L~×10?/L之间。予出院回家静养,日后定期复诊随访,目前无复发,定期的血小板监测计数处正常水平。 治疗效果住院24日后,小莉腹泻的症状已全然消失不见,面色也渐渐恢复正常,腿部的瘀斑也慢慢褪去,无出血点再现,连日的血小板计数监测正常,水平大致回归原有的水平。两轮的药物治疗完成,小莉安然返家静养,定期三个月复诊随访,血小板水平保持稳定。至今,小莉复查无异常,而后只需要一年一检即可。 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1.避免参与增加出血外伤风险的活动。 2.家人引导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配合完成必要的随访复诊。 .积极同医生、家人、病友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生活的质量。 4.家人要随时观测患儿情况,有任何异常需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5.一定要重视饮食的调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证饮食的高蛋白,多多食用鱼类、牛奶、瘦肉、蛋类以及豆类等高蛋白食物。同时还应该多多食用一些含铁量比较高的食物,远离各种不健康不卫生的食品。 医生感悟其实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可怕,不仅仅是我们医生、更应该是患者要客观地认识疾病,接受乐观积极的治疗最为根本。小莉作为婴幼期患有这种疾病,属于急性型,但小莉的妈妈及时送医积极治疗,小莉得以很好的恢复。通过这个病例我也认识到——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因素非常多样冗杂,患者的治疗重中之重是一定要通过全身系统的检查诊断,以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这对于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患者健康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实现“对症下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jg/160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