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是“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乙类传染病,属于性传播疾病。因免疫系统遭受HIV的毁灭性打击,免疫功能遭到破坏而逐日低下,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可导致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感染途径HIV感染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均是传染源。经性途径传播、经血或血制品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尤其是男性同性恋经肛门性交传播是近年来我国新增艾滋病感染者的主要感染途径。同性恋、双性恋、多性伴侣及乱交者,静脉毒品者,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者,HIV/AIDS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以及处置HIV感染者并发生针刺伤等意外暴露的医务人员是HIV感染高危人群。 艾滋病的常见症状一般性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皮肤和粘膜损害 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临床表现1急性感染期症状轻微易被忽视,急性起病时全身症状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肌肉关节痛等,数天到2周症状消失,许多人不出现真正的急性感染期,此期可查到HIV抗原和病毒RNA,约2~6周抗-HIV才阳性。 2无症状病毒携带期(又称临床潜伏期)可持续2~10年或更长,平均5年。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3艾滋病期出现各种致命性的机会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一些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如头痛、头晕、肢体瘫痪、进行性痴呆等。 (1)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如卡氏肺囊虫、弓形体、假丝酵母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分支杆菌。 (2)卡波西肉瘤 诊断1血常规可有正色素正细胞贫血,血小板与白细胞计数减低;晚期常出现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2流式细胞学检查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T1.0(正常1.2~1.5)。 3确诊的实验室检查①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法)检测HIV抗体阳性为确证结果;②HIV-RNA定量检测≧2次阳性。 4明确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预防和减少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发生,有效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强调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俗称“鸡尾酒疗法”,但尚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患者需要终生用药。 抗病毒治疗国际上有6大类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分述如下。 (1)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阿巴卡韦、齐多夫定等;去羟肌苷、双脱氧胞苷、司法夫定等由于毒副作用较大,目前已不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依非韦伦等。 (3)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 (4)融合抑制剂 (5)整合酶抑制剂如雷特格韦 (6)CCR5拮抗剂。 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1)在年以前,为致命性疾病,一旦发展到艾滋病期,病死率%,平均存活期仅12~18个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可以长期生存,恢复自身的正常社会功能。 (2)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应根据HIV的传播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传播的风险。规范化严格筛选和控制献血、输血等血液制品生产、使用的各个环节;严禁注射毒品,提倡安全性行为。 (3)治疗艾滋病的一线药物目前是免费提供给患者。 (4)治疗有效性从临床症状、病毒学指标、免疫学指标三方面进行评估,注意提高患者依从性,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艾滋病的预防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 1.安全的性行为 加强道德教育,禁止滥交,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在所有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 2.不要共用针头 不要和别人共用针头,也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头。医护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间、病人之间的传播。 3.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 如美容、文身、打耳洞、修脚等行为均有血液暴露的可能。如果必须进行上述操作行为,不要图价格低廉的操作室或没有卫生合格证的机构做这种高危操作行为。因为如果这些用具没有进行严格消毒很容易造成HIV感染。 4.不共用生活用品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女性月经期要注意卫生。 5.注意外伤防护 工作中如有外伤、体育运动外伤等引起的流血,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在救护伤病员时避免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jg/105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