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由医院邓艳红教授牵头开展的FOWARC研究再登国际权威肿瘤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ClinOncol),该研究此前分别于、年两次入选ASCO大会口头报告,为推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模式的优化提供高级别证据,现在最终结果已经出来,CCMTV特邀邓艳红教授与我们分享该研究的最终结果以及在胃肠道肿瘤化疗后如何预防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FOWARC研究结果对于临床的意义

FOWARC研究是首个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比较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不同模式新辅助治疗的大型I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邓教授指出,FOWARC研究开始于在9年前,当时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刚进入中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国际上也有不少临床试验在研究怎么减少远处转移率。因此,他们就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和研究了两种新辅助治疗方案:一种是全量化疗联合放疗,研究结果显示,全量化疗联合放疗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更高,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意愿强烈的患者带来了更多保肛几率;第二个是采用化疗部分取代放化疗,尽管最后没有达到减少远处转移率的目的,但是全量化疗与放化疗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相当。但由于没有对FOWARC研究进行非劣效性设定,整体依然为阴性结果。本研究为需要做生育率保存和暂时不可获及放疗资源的患者提供了可参考的循证医学证据。

CIT对结直肠患者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策略的优缺点比较

邓教授表示,当把高强度的化疗方案引入到新辅助治疗中后发现,高强度的化疗方案虽然能够带来更高的临床完全缓解率,但是同时也导致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的发生频率更高,抑制时间也更长,而且全量化疗联合放疗发生重度CIT比例也非常高,临床医生应格外重视。邓教授还强调,CIT的治疗策略包括常规治疗和预防治疗。常规治疗是指当患者出现CIT后,才会对其进行治疗,这不仅会延迟患者的治疗时间,还会降低治疗的强度,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疗效。预防治疗是指患者在没有发生CIT时就要预防性用药,从而降低CIT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保证后续化疗方案按时进行。

预防CIT的用药时机和药物选择

CIT预防用药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化疗结束后,一种就是在化疗开始前。但由于第二种治疗模式的患者用药时间更长,执行较困难,因此,患者对第一种模式的接受度更高,在他们中心也用的更多。邓教授认为,未来仍需对预防性用药的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从作用机制来讲,TPO药物可以作用于血小板成熟的全过程,既往基础研究也发现TPO的水平跟血小板的水平呈负相关;其次,TPO药物的不良反应非常轻。邓教授总结道,TPO药物是治疗CIT的首选药物。邓教授指出,在结直肠癌临床治疗中,一般会在三种情况下进行CIT的二级预防用药,第一种是患者第一个疗程出现了3度以上血小板下降;第二种是患者连续两次出现2度血小板下降;第三种是患者虽然首次出现1度或2度血小板减少,但是合并了出血的高危因素,比如骨盆放疗、预期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方案等,都应进行CIT的二级预防用药。

专家介绍

邓艳红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主任

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CFDA国家核查员

曾留学美国FredHutchinson癌症中心,擅长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食管癌、小肠癌、阑尾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免疫、靶向和化学治疗,研究方向结直肠癌的药物敏感性和临床研究,所主导的FOWARC研究两次获得ASCO口头报告,在JCO、JAMA、LancetOncology、BJC、BMCcancer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28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专家组成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CSWOG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精准专委会常委

CSCO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委常委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肝转移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消化肿瘤专委会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CCMTV肿瘤频道

好看的人都







































白癜风是什么引起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下来得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jg/102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