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我们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有多种情况,除了常见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还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都是哪些呢?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最常见如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血小板生成减少;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ITP的诊断: 1.至少2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排除其它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假性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等。 ITP治疗: 一线治疗: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丙种球蛋白; 二线治疗:切脾,药物治疗如硫唑嘌呤,环孢素A,达那唑,美罗华,TPO,特比澳,艾曲波帕,长春新碱等等; 紧急治疗:血小板计数低于10,伴有胃肠道,泌尿道等部位活动性出血,或需要紧急手术时,要迅速提升血小板数值到50以上,可采取血小板输注或者是IVIg(1.0g/kg×2天)和/或甲基强的松龙(1.0g/d×3天)。 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停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控制高血压、局部加压止血、口服避孕药控制月经过多,以及应用纤溶抑制剂(如止血环酸、6-氨基已酸)等。如上述治疗仍不能控制出血,可以考虑使用重组人活化因子Ⅶ(rhFⅦa)。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以广泛微血管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为病理特征。属于临床急重症: ?总死亡率在10%~22%之间 ?22%~45%的患者在30天内出现病情恶化 ?远期复发率在13%~40% 发病机制:ADAMTS13(vwF裂解蛋白酶)缺乏 TTP临床表现 经典五联征(20%~40%): l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l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AHA) l神经精神症状 l肾脏损害 l发热 三联征(60%~80%): 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神经精神症状 TTP治疗: 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血小板输注,抗血小板药物,抗CD20单抗联合血浆置换及类固醇,环孢素A,脾切除等 ?如果出现显著的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性溶血,应在4-8小时内开始血浆置换治疗,如无条件行血浆置换,至少应输注新鲜血浆; ?一般不予血小板输注,除非发生致命性出血; ?有神经和心脏病变的TTP患者死亡率高,可考虑抗CD20单抗联合血浆置换及类固醇的治疗 ?环孢素A可作为二线药物用于急性或慢性复发的患者 ?脾切除很少使非急性期的TTP患者受益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指患者使用肝素后不久或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由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简写HIT。若同时并有血栓形成,则称为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HITT)。发病率在2.6% HIT分型: I型:非免疫相关,又称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 ?发生在初次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后的1-4天。 ?大剂量肝素引起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而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一过性轻微减少,随着继续使用肝素,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 ?预后多数良好,无血栓或出血等后遗症。 II型:免疫相关性,由肝素诱发。 ?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血小板因子4(PF4)和肝素形成的复合物的抗体(H-PF4抗体) ?多发生在肝素治疗后5-10天 ?表现为明显的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较长 ?一般无出血,发生血栓的概率高达30-80%,可引起四肢血管闭塞、动静脉血栓栓塞,称为HITT 按照HIT起病时间与应用肝素的关系,分为三型: ?典型HIT:血小板计数在肝素使用后第5-10天血小板明显减少; ?速发型HIT:约25-30%的患者在肝素使用后24h突然出现血小板明显减少。这类患者体内存在既往接触过肝素后产生的抗肝素-PF4抗体,通常在末次使用肝素3月内; ?迟发型HIT:肝素停用几天后出现血小板减少。该型患者临床表现较重,抗HIT抗体滴度高。 HIT的治疗: 停用肝素治疗(包括肝素冲管) 筛查DVT 重视抗栓治疗,如无禁忌,需给予非肝素药抗凝治疗。可选达那肝素、磺达肝癸钠、阿加曲班、比卢伐定等。 备注: 关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面还有疑问, 血小板减少病友会 长按白驳风那里治得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