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感染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预示着病情严重,尤其是当血小板计数≤20×10^9,需要紧急处理。 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为: ①细菌及代谢产物通过免疫途径激活补体、破坏血小板; ②细菌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直接损害作用,使血小板破坏增多; ③细菌内毒素及造血负调控因子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抑制,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④部分患者体内出现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增多; ⑤由于重症感染导致DIC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 ⑥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主要在于首先控制原发病、选用敏感抗菌素控制感染,严重胆道感染致血小板急剧减少的患者,均在积极手术及胆管引流后病情控制,血小板很快恢复,必要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白细胞介素-11、血小板生成素(TPO),对于血小板持续≤20×10^9的患者,需给予血小板输注,以预防严重的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的发生,并给予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中停用或不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以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关于血液病方面的疑问,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进行咨询,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还可以扫描白殿疯是怎样确诊招聘淘宝推广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