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石之一,在抗肿瘤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疗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相信很多接受过化疗的患者并不陌生,化疗后进行血液检测,一部分患者总是会出现“血小板减少”,临床上称之为“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那么其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呢?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化疗药物无法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因此应用时也会杀伤正常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骨髓造血干细胞,破坏骨髓造血微环境,并抑制骨髓,从而导致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临床称之为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朱坤兵说。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也就是-×10?/L,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当患者接受化疗后,因化疗药物的作用导致外周血小板计数低于×/L,称为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肿瘤病人在化疗、放疗期间都可能出现。朱坤兵说,它是比较常见的化疗相关性血液学毒性之一,可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还可导致化疗剂量强度降低、时间推迟、甚至治疗中止,从而影响抗肿瘤疗效,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患者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轻者可无明显体外表现,或有皮肤出血点、淤斑,牙龈渗血、鼻衄等;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及脑出血等。”朱坤兵说,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时如何应对?在出现血小板减少时,要和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减少的程度给予具体的治疗方法。“在轻度减少时,可以口服药物治疗,在出现2级以上的血小板减少时,建议注射促血小板生成素、IL-11(白介素-11)、口服海曲泊帕乙醇胺片、口服罗米司亭等药物治疗。”朱坤兵讲道,在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时或临床出血倾向明显时,建议输血治疗(如输注血小板)。在治疗期间,要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密切复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hl/16341.html
------分隔线----------------------------